关灯
护眼
    周景宗三十六年二月,国都镐京下达的旨意,让西北边疆掀起了轩然,军队的调动频频,粮草征收的频繁和提前都让这处边疆的镇县渲染上一层紧张的气氛,宁州、颍州在一周之内粮价飞涨,足有之前平价的三倍之多,多地酒楼暂时息业,各处的青楼娼馆的红尘女子被征用,所用之途自然不必多说。

    大周王朝虽说消息四通八达,到底也没有通信时代来的快捷便利,是以小民并不知道朝廷想要做什么,但是这等大动作却也让他们风声鹤唳,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除了升斗小民外,其他阶级的人士则是疯狂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想要探听这层动静之外的具体操作,富农开始存粮,商人开始囤积货物以期炒卖,官人之间,则已隐约嗅到了此次动向是朝荒原蛮族而发的……

    但是无论如何,真正的圣旨只传到了云阳王府,云阳王贺闵在跪接旨意后立即召开了三军会议,将此次的出征事宜一一的安排下去。

    “新郑的五万新军,此前由贺长霄带出去一批,目前只剩四万,就交由左军都尉统御。”

    “属下遵命。”

    “陛下此次的旨意是云阳军镇全军出动,一举定鼎荒原,然,”老王爷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已有自己的决定,“我并不觉得征服荒原需要七十万精锐全军出动,所以这次,我打算调动五十五万大军。”

    “这五十五万大军包括五十万铁镶军和五万黄镶精骑。”

    一日的会议过后,众将带着疲色从王府里出来,华灯初上,冬日里的积雪在初春的西北已开始消减他的寒意,众人走在积雪初融的官道上,寻到自己的圈子一起商量对策。

    云阳王贺闵的军队分成两个大的系统,分别是步兵系统与骑兵系统,步兵中又分上三军,左三军以及右三军,其中,上三军为贺闵亲锐,总数为三十万的铁镶军,左三军与右三军的编制各在二十万,另有十万黄镶精骑也是直接归云阳王统属。

    可以说在云阳军镇这四周,云阳王府无疑是地道的土皇帝,中央朝廷山高路远,没有人敢挑衅近在眼前而统帅七十万大军的云阳王府,贺闵对军权的掌控更是一绝,除了以家出子担任骑兵统帅外,三十万上三军铁镶军的将校也有近半是他贺闵的老部将和亲信,而至于左三军和右三军,虽然朝廷布置了不少棋子以期来牵制云阳王府,但贺闵对他们仍旧有不少的影响力。

    当一个中央朝廷强盛的时候,边疆的军队就像是一支各方势力分配利益的大杂烩蛋糕,你能很鲜明的从他们的出身里看出这些人是支持哪些朝臣的。

    例如左三军的步军统领慕容离痕,他就出身于河洛世家慕容氏,慕容氏在朝中世代为礼部或吏部侍郎,凡参政者无不精通于行政方面的工作,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虽说达不到三公九卿,但往往与中丞相一派联盟。

    又比如右三军中军将主李弼,他们家世代为朝中大儒,而李弼本人,正是那位战死青山石矿的李镐的族兄,他们则属于朝中清议一派的,领袖为御史大夫。

    除他们之外,左丞相,右丞相在这支云阳军中也各有要员安插,他们名义上对大周皇帝效忠,实际上也确实对大周皇帝效忠,但同时不可磨灭的是,他们也必须承自己老师和家族的人情。

    朝堂和江湖一样,讲究的是人情世故,一个学习政法诗文的小辈如果能迅速的在这等等级森严的朝廷中往上晋升,自然就离不开自己家族和老师的提携,那么相对的当这些人晋升到官场上的关键位置时,他们也就必须为过去欠下的人情确定自己的立场。

    纯臣不是没有,但是一个世家要想在朝堂上呆的持久,就不得不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鼎盛时期的大周王朝虽说明面上禁止结党,但暗地里谁不明白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

    这就造成了云阳军镇的七十万大军虽然看上去精炼纯粹,实际上他的高层早已鱼龙混杂,混乱不堪。

    对此,娴熟军务的云阳王贺闵自然知道该怎样安排,他在朝中并非没有耳目,有关那场朝议的争论他心知肚明,因此在第一次军前会议上就将各自将校的职责给定下了。

    大体就是,主张防守的枢密使派(右丞相派)留守,主张进攻的中丞相派进攻,军中不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他亲领的二十万上三军亲锐外,其余从其他势力安插过来的人必须与他是同一条心的。

    “云阳王此次的安排,无非是将武派与文派分开,让愿意防守的人留守本家,让锐意进取的进攻荒原,也没什么不对嘛!”

    “云阳王英明,山无二虎,军中不可有二令,既然我等文人都愿意锐意进取,为大周一统天下贡献一份力,又何须哪些武派?”

    “我大周才子,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何须那些粗鄙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