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冯檀听说了薛文堂的奏折内容略微松了一口气。

    他现在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赵司臻正在江南做官呢。

    那地方头巾老爷经商的风气太盛。

    而自己的一个侄子也从老家跑到江南也去开织场。

    那个侄子,读到秀才已经是极限,操作之下得了一个贡生已经十分不容易。

    老家土地贫瘠,而且一百双眼睛盯着他冯家人。

    在自己门生管辖范围内,做点生意赚钱,也算一条门路。

    听说皇上要把读书经商人的家产没收,子孙还不许做官。

    把冯檀吓了一跳。

    他可真害怕永继帝为了再捞一笔钱,真把南方诸地折腾一遍。

    自己的侄子也得受牵连。

    所以极力阻止。

    说实在的其他官员不成器的子侄,开海后做生意捞点钱,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科举无望,回乡弄太多地,还有人弹劾。

    关键是闹天灾的了,那些流民可不管你是谁家亲戚。

    打砸抢一套下来,也挺厉害的。

    流民嘴里还嚷嚷:

    “凭什么你们这些老爷手里有这么多地!”

    最近又赋税改革,要丈量土地,一县赋税分段缴纳,士绅也要纳粮。

    岂有此理。

    所以越来越多人盯上了做生意这条路。

    比如冯檀的侄子。

    有赵司臻保驾护航,他弄到商引船引太容易。

    也不会有人刁难他。

    都不需要偷税。

    足额缴纳税款之后,利润多的让人咂舌。

    太赚钱了。

    尤其是和葡萄牙子黄毛夷做生意。

    赚的钱拿一部分去钱生钱。

    去借给别的生意人周转吃利息。

    或者借给官府救急吃利息。

    每月的钱哗啦哗啦流进自己的腰包。

    冯檀指点侄子。

    穿得低调些,人前不要太露富。

    可即便是这样,谁都清楚,冯檀的侄子说不定赚了多少钱。

    合理合法,挑不出毛病。

    可是普通人想走冯檀侄子这条路说不出有多难。

    哪里会有官府一路照应。

    不被吃拿卡要简直做梦。

    冯檀还告诫侄子,过两年就收手。

    适当地买一些地。

    然后把银子都藏好。

    可是永继帝也不傻。

    他怎么能不晓得这些官员子弟利用手里的资源,在开海贸易中分了一杯羹。

    所以想釜底抽薪。

    可这样做,其他由于迫不得已弃文经商的读书人都会受牵连。

    薛守拙不得已给薛文堂出了这么个主子。

    强制慈善,赚的多的,必须大出血,拿出来帮地方官府做事。

    冯檀是个滑头,赶紧告诉侄子,一定要积极响应做慈善。

    但是不能拿出太多。

    拿太多暴露家底。

    又不能拿太少。

    拿太少,惹人记恨,到时候盯着你,早晚出事。

    拿得不多不少,做个表率。

    让皇上把这股火消下去。

    冯檀的侄子赶紧去信给其他官员子弟和亲戚。

    大家协商好了。

    在永继帝同意薛文堂的奏折之后,这些人出了好大一笔钱。

    南方诸地建了许多义仓,很多学堂。

    冯檀的侄子,又在北方老家建义仓建学堂。

    冯檀趁机提出,每年南方商税中一部分用来给北方改善民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