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几人出了院子,哪里也同样栓着几匹马,李忠他们把布包的东西往马匹上一挂。上马后,一行数人向北门赶去。

    这年头纵马行街,就和现在开宝马出游一样,是个很拉风的事情,除了军队骑兵出动,一般人还真做不出来,象某些电视剧一样,少年少侠骑马狂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马是战争物资,属于国家管制物品,没点后台背景的人,除了那些草莽土匪,谁还能弄到马。

    四个人,四匹马跑在易州街面上自然引人注目,这李承祖生的文弱,由于曾经是傻子,经常是被关在家里,长期见不到阳光的结果就是皮肤白嫩,再加上他玉带金冠,两条头巾的翼带随着马的奔跑向两边飘扬,看起来有那么几分飘逸出尘,而几人中又属他是个年轻公子,因此围观那些怀春少女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这里。

    可惜的是马上的李承祖却没有注意到这一切,否则的话这家伙心里肯定要自恋一把,人家能香车美人,咱也不差,坐的是真宝马。

    凭着马的脚力,这易州城虽不小,不消多久他们就到了北城城门口。李承祖几人放缓马速,城门这里非常的拥挤,人流很多,有许多推着板车,带着儿女的人从城外往城里敢。这些人面色都很惨淡,不时有小孩的哭闹声,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独轮推车放着各种家居物品,象是举家搬迁。而李承祖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些人象是非洲难民。

    城们守卫比平常多了许多,一个穿着镜甲的,提着陪刀的校尉在那里指挥。人多就必然混乱,守门的卫兵拿着长枪大声喝骂着维持秩序,如果碰到有人迟误,他们会非常不客气的把枪杆扫在这些人的背上。

    马匹比较占空间,为了不耽误这些人进城,李承祖四人策马给他们让路,和那些守门的卫兵一样在城门的两边等待。而这个时候,一个带着孩子的妇女从他们身边经过,由于拥挤,孩子被推倒在了地上,这在大队人行进的路上非常危险,那个妇女为了保护孩子,用身体扑倒在他身上,同时大声的哀求着,而中国人不管是非的劣根性让他们只知道往前赶,那个妇女的身上不知道被践踏了多少下。

    守门的卫兵发现了这里混乱,拿着他们长枪就跑过来驱赶。及到那妇女,守兵非但没有同情,嘴上骂道:“哪里来的村妇,阻拦道路,引发骚乱,还不快走。”眼见那妇人行动迟缓,门卫手上挥动,横着枪杆就往妇人背上扫去。

    枪杆却被一只手给握住,卫兵抬眼望去,却是一少年。门卫大怒张嘴骂道:“你是何人,好大胆子,居然敢袭击兵差,莫不是想造反。”

    这阻拦之人正是李承祖,他本来是想去帮那孩子,没想到这门卫如此蛮横,实在看不下去,这才出手。又见这门卫乱扣帽子,李承祖看也不看他,将握着的枪杆一丢,转身去扶那妇人。而李忠从后面敢上,拖住那欲要发作的门卫,好言安慰道:“军爷不要误会了,我家公子是见那妇人可怜,不是要为难军爷,军爷且息怒。”

    那门卫被这一劝,脑子也冷静下来。见李忠后面跟着两身高体状大汉先就有了些畏惧,再想到李承祖那一身衣着,非富即贵。这些老兵油子虽然横惯了,却也知道权贵若不起。

    这门卫随即收好长枪对李忠道:“足下既然如此说,小人我领教了,烦请转告令公子,小人也是按差办事,有得罪处,还请海涵。”

    李忠劝退了那卫兵,李承祖也帮那妇人将几个孩子带离了人流。那妇人千恩万谢,甚至拉着几个孩子要给他磕头,慌的李承祖费了好大口舌才将她们给说服。

    看着妇女脚步蹒跚离开的背影,再看看这城们你挤我拥慌乱进城人流,李承祖心里怎么不是滋味,眉头深锁。

    “这些人都是从外边来避祸的。”李忠和他站在一起注目着这些人流,仿佛知道李承祖心事一样。

    李承祖叹了口气,这种事情在汉民族上千年来太多太多了,我们这个民族看起来人口众多,但是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内斗的厉害,真的外敌入侵有几个人能站出来,大部分人不都是和这些流民一样,那里有战乱就拖家带口的逃跑,而那些站出来的,极少数成功的成了英雄或者帝王,大多数失败不但做了枯骨,还要背上自不量力的骂名。

    “那几个兵油子也太放肆了,有他们这样对待百姓的吗。”契丹骚扰边地是个无奈的事实,李承祖更恨的是内在的这些混蛋。对内倒是很厉害,真要和契丹人打,这些人都是软骨头。

    李忠摇摇头说道:“这些守门的兵都是这易州的厢军,厢军多是招当地散民,平时厢军事州内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有些本事的则可以维护地方治安,这几个看门都是老兵油子,征召前大多还是些地痞游民,再则这易州远京畿,这些人胆子也就大些。”

    李承祖也知道这宋朝朝的厢军实际上就是广招难民和无业游民,战斗力很低下。但是宋政府对这项政策很骄傲,说这项政策把内在隐患给转移了。但是他今天亲见才知道这些厢军纪律如此松散,这样的部队想在战场不逃跑都难。

    李承祖坏着心情等着门口流民潮涌过,几个上了马准备出城。四匹马刚刚要过城门,身后忽然传来一声喝道:“前面那几个给老子站住。”语气粗野,一点也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