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百六十六章 横扫扬州

    南明军自相残杀的情况在扬州城下的任何一条地道中随处可见,无数南明军未等看到敌人样子,却已死在了往日战友的手中,不知他们九泉之下是否能够瞑目。本就潮湿阴暗的地道中很快便已是泥泞不堪,烂泥已经没过了脚踝,可这些烂泥却多是用人血和骨肉和成的。

    就在地道中的南明军卒还在与时间赛跑时,地上的南明军也在接受着火与血的考验。辽东军的火炮一直未曾停歇,并随着辽东军不断向前,反复的犁着南明军的阵地,辽东铁骑随着冲锋的号角,用马刀劈开面前的一切障碍,只知前进、前进、再前进。

    南明军的阵地上本就守军不足,仅有三万正规军,其余多是普通百姓凑数,未曾开战时他们还想着死难的亲友,记得要为他们报仇,可当他们真正面对辽东军的火炮和长刀时,在死亡面前,他们退却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越来越多的扬州百姓痛哭着放下了手中的菜刀、铁叉,跪在路边乞降,希望辽东军能绕他们一命。

    看着路边的扬州百姓,辽东军此时根本无瑕理会,他们明白,只有歼灭了南明军的统率史可法,这场扬州大战才会真正的落下帷幕。

    很快史可法的临时都督府外便已被赶到的辽东军所包围。可这座都督府占地甚广,史可法一手训练出的五万精锐除四万被困地道,三千前几日死于辽东炮火外,其余近七千人都守在都督府中。史可法本想率这些人出府作战,可各处战报不断传回,却没有一个好消息,不是这条街被占,就是那支部队降敌,而地道中的十几万大军一时也指望不上。

    至于投降,史可法却是从没有想过。因此他最后决定困守都督府,与辽东军作最后决战,希望自己的都督府能够成为全城的百姓的一面旗帜,只要自己帅旗不倒,想来城中的百姓也不会轻易放弃抵挡。同时他也希望被困于地道中的大军能够及时回援,到时自己手下便可有十几万大军及几十万百姓,相信还可与辽东一战。

    只可惜史可法实在是高估了扬州城百姓的意志和南明军的战力,却低估了辽东军实力。直到辽东军兵围都督府,史可法也没有等到一名援军,只有那七千精锐守在他的身边。

    对史可法的本事,吴三桂也是甚为敬佩,虽说史可法的用兵还略显幼稚,可他毕竟是名文官,而辽东此时最缺的便是能够治理一方的能吏,最让吴三桂看重的却是史可法的品质,直到这时,他竟还能忠于南明,忠于宏光帝,紧守着当年向袁崇焕许下的誓言,仅此一条便足以让吴三桂心生爱才之心。

    所以吴三桂竟不顾城中战局危险,率领着一营亲卫,亲自赶到都督府外来见史可法。

    对吴三桂的约见史可法无法拒绝,也不想拒绝,对这位传奇英雄的本事,史可法在心中也是佩服得狠,不过却对吴三桂的品质不耻。毕竟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在一千多年前便已被曹操玩得烂熟,今日吴三桂又行此法,天下人又皆能不知其中玄妙。

    二人在都督府前的空地上相距百步,身后便是各自的亲卫队。场上虽是气氛紧张,可场中二人却非等闲之人,根本没将这紧张的气氛放在眼中。

    “宪之兄,多年未见,不想今日竟在此是重逢,一向可好?”吴三桂首先开口道。

    “哼,我如何敢当你之兄,如果不见到你,我也许会更好!”史可法面色铁青的道。

    “宪之兄,你为袁将军之弟子,而袁将军在辽东时,也曾指点于我,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如此说来,你岂不正是我之兄长?”吴三桂不在意史可法的态度,淡淡的道。

    “你还敢提袁大人?若是袁将军泉下有知,知你亡了我大明三百年江山,定恨不能生啖了你这个窃国之贼!”史可法怒指吴三桂,骂道。

    “窃国之贼?敢问宪之兄,我窃了谁人之国?”

    “这还用问吗?天下人谁人不知你扶持十岁孩童为帝,却封自己为摄政王,把持军政大权,我大明三百年江山便是葬于你手,你不是窃国之贼又是什么?”

    “宪之兄此言差矣!当着宪之兄我也不想说假话,眼下我虽奉先帝之子为帝,可将来我定会取而代之,可这就是窃国之贼吗?这天下难道就是他朱家的天下?往前再数三百年,这天下还是蒙古人的天下,那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窃国之贼不成?”

    “休得胡言,我大明开国皇帝是击败蒙古鞑子,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而你本是明臣,却不思报恩,反而拥兵自重,高举反旗,你这等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贼子竟还敢妄图与之相提并论,难道你就不知廉耻二字吗?”

    “哈、哈、哈!报恩?他大明朝究竟有何恩于我?想当年,我与袁将军等人驻守辽东,抵抗女真铁骑,若没有我们,大明恐怕早就亡了吧!后来朱由检调我入京,我又助他登上皇位,除去奸臣魏忠贤,可他又是如何对我的,你不会不知道吧!如果后我不拥兵自重,恐怕袁将军便是我的前车之鉴!我记得袁将军遇难前你也曾只身前往狱中与其见面,你不要告诉我,你就没恨过朱由检,没有怨过这天下奸臣!难道就只许他朱由检不仁就不许我不义?难道我非得落得与袁将军一样的下场,才算是忠义之人吗?”

    “你……”对先帝朱由检史可法也是无活可说,而对先师袁崇焕,史可法更是为其不平。所以对吴三桂所言,史可法一时间也无言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