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唐文绪仔细看了闻谷声冒险取得的消息后,也顾不得身上那点伤了,没休息一天就招来几个近卫准备出门。

    孙先生正好路过,瞧见唐文绪甲胄齐全,还牵来了马,叹了一口气,他心知此时是非常之时,雁西匪患未平,朝廷暗流涌动,怕是从京城传来了什么关键消息。孙先生倒也不会多费口舌地劝。盖因他太了解唐家这对父子了。

    他把药箱给身边徒弟抱着,从中翻出一个蜡封的小盒。这是他制的内服止血药,原本还犹豫着要不要拿出来,毕竟药性强的难免伴着副作用,但眼下他估计唐文绪会有好一番折腾的,静养是不可能了。

    “侯爷,这药还是尽量少用些。”孙先生再叁叮嘱。

    唐文绪笑:“这是什么好药,还惹先生心疼了。”

    孙先生见他还在玩笑,没什么伤者的自觉,哼了一声:“老夫倒是希望侯爷一颗也用不上的。”

    唐文绪没再说笑,把药收起来,渐渐正色,将孙先生拉到一边空地上。

    孙先生以为他要交代什么,却听他道要请自己去京城一趟,替夫人看病。

    见他提起侯夫人,孙先生一时想到的是早逝的叶夫人,随后一阵恍然,现在的宣武侯夫人,是姓李的。

    孙先生从没在侯爷口中听过这位夫人,见他一脸正色,一对剑眉也压低了。这一瞬间,孙先生恍然觉得自己看到了前宣武侯。

    孙先生沉默一阵,倒没直接应,只是语带感慨:“侯爷有了家室之后,仿佛成熟了一些。”在某些方面,和他的父亲唐泽承越来越像了。

    唐文绪十岁来了雁西,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孙先生对他十分关心,他是看着他长大成人的,然而除了容貌,唐文绪从性格到行事,同父亲一点不相似,也不像叶夫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双亲早逝才导致变化,还是他天性如此。

    好在最后唐文绪不负众望,还是成了合格的接班人,像他父亲那样接管了雁西军营。但是比起他那儒雅沉稳的父亲,唐文绪显得些轻狂有着玩世不恭。可现在的他,好似断线的风筝重新接了线,一头飘得很高,另一头系得很稳。

    孙先生瞧他眼中有一丝不解,想是自己都没发觉,呵呵笑了,转了个话头:“老夫下午便起程,侯爷且去,不过伤口还是要注意的。”

    唐文绪心里石头落了地,谢道:“先生忙完先不急着回雁西,待我回京,请先生遍饮京城好酒。”

    孙先生捋了捋长须:“老夫已经许久未尝过京城酒酿了,不知味道变了几分。”

    “京城佳酿未变,只不过楼宇四处拔地而起罢了。”唐文绪虚虚实实地搭腔。

    “如此……老夫在京城等着,侯爷可莫要食言。”

    “先生放心。”

    唐文绪叫来王叁儿,叫他护送孙先生回京,自己则带着众侍卫扬鞭催马出了营地。

    “孙先生,需要马车吗?王叁儿可御车。”

    孙先生摆摆手:“老夫只带一个药箱便足够,劳驾替老夫选一匹能跑的马,回京城的路怕是不平整。”

    王叁抱拳:“先生放心,小人定会护先生周全。”

    严格的说,孙先生并不是真的军医,早年他是江湖人士,机缘巧合下与唐泽承相识并引为知己,为了避江湖纷扰来了雁西,后来大概是习惯了雁西疏阔的天地,就顶着军医身份留了下来,一待就是几十年。

    孙先生十几年没离开过雁西,也十几年没有踏足京城。但是回去的路并没有他预想中的艰难险阻,王叁儿也觉得反常,他来的时候那些眼线明明盯得死紧,他也是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情报送到侯爷手上的,非常时期,事关重要,还不敢用信鹰,生怕被遍布京城的楼家眼线截下来。

    之后,两人才渐渐发现,那些埋伏的眼线有增无减,只不过他们都将力气花在了盯着进雁西地界的人身上。

    王叁儿感觉不妙,楼家这个架势,像是要切断外界到雁西的信息流。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楼家还是低估了唐家父子在雁西的数十年经营,通向雁西的两个关口,早在唐文绪返回雁西之前,就启动了一批隐没于普通百姓中的‘钉子’,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暴露。而唐文绪在珲阳关故意让刺客得逞受伤,也是一招苦肉计。

    “京城怕是发生了一些要事。”不然楼家不会这么紧张。

    不过王叁儿并不担心,楼家这些细作都还在侯爷的掌握之中。

    有了闻大人和六皇子在京城运作,雁西的事,相信侯爷也很快能解决。

    二人快马加鞭,很快回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