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而兵部尚书崔敦礼和两个侍郎,又全都是长孙无忌的人,跟李素立之间的关系也不差。长孙无忌这边只要放下去一句话,他们就会遵照执行,不会出现任何节外生枝的情况。

    其次,王蔷这个人虽然本人能力不怎样,也不怎么受皇上赏识。可他的生死兄弟程名振,却在皇帝陛下亲征高句丽之时大放异彩,至今还担着一个平壤道大总管的职务,与李籍(徐茂公)一道坐镇马砦水畔(鸭绿江畔)。如果王蔷稀里糊涂地死了,或者稀里糊涂被扣上了什么罪名,不光程名振,恐怕李籍也会想办法替他讨一个公道。

    第三,同时也是最重要一点。王蔷这人运气一直好,在李治还是晋王,看起来没有任何希望染指太子之位那会儿,就跟其有了来往。而监国太子这个人呢,又是出了名的护短。长孙无忌,没必要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跟太子之间起了隔阂。

    “嗯——”长孙无忌向来是听得进去劝的,皱着眉头,低声沉吟。

    哪怕柳奭在他眼里一直就是个蠢货,此人的话,只要有一点儿道理,他也会虚心倾听。

    他长孙无忌辛辛苦苦把李治推上太子之位,是为了在皇帝陛下百年之后,辅佐这个外甥,将大唐治理得更繁荣,更强大。而不是为了让外甥怀疑自己打算学魏武晋文。(注:魏武,曹操,死后被追谥为武皇帝。晋文,司马昭,死后被追谥文皇帝)

    想弄死王蔷,未必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可若是因此,被外甥李治怀疑自己对大唐的忠诚,就得不偿失。

    “要不要下官私下里敲打那王郡侯几句,让他放聪明一些。”见长孙无忌似乎有些为难,柳奭贴心地请示。

    王蔷给他的印象是个谁都不敢得罪的老好人,只要他把李素立背后还站着长孙无忌的话头点上一点,相信此人立刻就会知道该怎么做。如此,长孙无忌就没必要杀人灭口,自己也不会因此在做监国太子的外甥女婿李治那边,留下什么坏印象。

    这是他能想出来的最好办法,谁料,长孙无忌听了,立刻低声否决,“没必要。对于此人,要么置之不理,等他弄出麻烦来,再想办法弥补。要么就快刀斩乱麻,让他彻底说不出话来了事。私底下出言敲打,反而容易画蛇添足!”

    “是!”柳奭不敢反驳,拱手领命。“下官只等恩相安排。”

    “妈的,李素立这厮,真是穷疯了!”既然有可能传到监国太子那,长孙无忌就无法像先前一样举重若轻了。

    大唐的律法,官员贪污六十吊钱以上,就要腰斩。按照这种算法,再根据李素立通过输送铠甲军械给车鼻可汗所获取的好处,恐怕将其满门老小都腰斩三次,也绰绰有余。

    如果他长孙无忌不帮忙遮盖此事,任由监国太子处理。就太子眼下的稚嫩劲,十有七八要一查到底、届时,崔敦礼和他两个,肯定得有一个人要吃李素立的挂落。

    若是在平时,他和崔敦礼两个吃些挂落,问题也不会不大。可眼下,偏偏李世民的身体又时好时坏。万一事情闹大,朝廷失去稳定,惊动了李世民,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所以,掩盖此事,是必然选择。哪怕李素立不是他的人,他都必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是,如此一来,兵部郎中王蔷那里,就会留下一个巨大的破绽。此人如果真的跟太子有旧,早晚有那么一天,破绽会落到监国太子李治手里,届时,他这个做舅舅的,肯定还是得给外甥一个交代!

    “此人,估计把大唐当做大隋了吧。”正郁闷间,又听见了柳奭的声音,不高,却如同毒蛇吐信一般,让人头皮阵阵发紧。

    “罢了!仍旧按老夫刚才说的,将铠甲和兵器,算在吐迷度头上。人皆有私,官员也不例外。只要其心里头还装着朝廷和圣上,就值得老夫保上他一保。”长孙无忌用手拍了下桌案,迅速做出了最后的决断,“你回去之后,让兵部那边,尽快给高侃那边补充一批铠甲兵器过去,别耽误了明年开春的出征。另外,李素立善于安抚土民,老夫会向太子提议,让他出任绵州刺史(现四川绵阳),即刻上任。兵部郎中王蔷擅长管理军中琐事,做事谨慎,又跟程名振有旧,老夫会推荐他前往辽东军中,继续与程名振一道防备高句丽人,以防万一。”

    大唐不是大隋,大隋贪官污吏没人管,最终导致烽烟遍地,国运二世即亡。自己身为大唐的太师,绝不会让这种惨祸重现。

    此事,因为李素立贪财而起,也理应由他而终。皇帝病重,朝堂上不宜掀起太大的风浪,就先放李素立逍遥几天。蜀道艰难,蜀地湿热,李素立去了,这辈子应该无法再活着回来。

    “恩相英明!”柳奭心中激灵灵又打了个哆嗦,站起身,钦佩地行礼。

    “去吧,用心做事,别把心思都花在恭维奉承上。”一口气做出这么多安排,长孙无忌也感觉有些累了,摆摆手,示意对方可以离开。

    “恩相,下官告退!”柳奭又行了一个礼,倒退着走向书房门口。

    在抬起头的瞬间,他赫然发现,长孙无忌的头发,其实也早就变成了花白色,需要在帽子下另外佩一块黑巾,才能遮掩得住。

    “太师老了!”在肚子里偷偷嘀咕了一句,柳奭转过身,快速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