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有代理商为自己开拓市场,皮货有程维霖这个大商承接,杨易不用为销售发愁。但是,盘子大了,人员多了,更多的问题浮出水面,杨易的头更疼了。

    养殖场扩建,要引水渠。但如何开挖,既经济又实惠,就必须测量地势落差,选出开挖方数最少的经济方案。毕竟开挖沟渠需要人力物力比较多,而不是盲目乱挖一通,费时费力。猪圈扩建,如何设计能更有效率?皮革作坊的流水线如何设计增加产能?养殖场规模庞大,各项收支的数据也越来越大,需要更加繁复的账务处理,即使萧懿都做不好,等等,无数的问题涌现出来。这些其实并不复杂,杨易也并不是追求尽善尽美,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些,杨易自己就可以做到,然而,事事都要自己去做,那自己这个老板的意义何在?一个做牛做马的老板,不是杨易所追求的,他而是希望自己有什么想法和理念,下面有人才能帮助自己实现。而不是自己事必躬亲。

    古代,无论管理一个国家,还是家族产业,更多的是靠人治。领导人精明能干,那么国家、家族就兴旺发达。反之则必然衰落。杨易希望自己的企业就是一部机器,有没有自己都能茁壮成长,而不是将自己累死在里面。然而,看着自己手下的员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读书人,几乎全部是目不识丁的军户子弟。虽然,开办了识字班,但也仅限于认识几个字而已。

    杨易自己穿越而来,有着后世先进的各种经验,但是要将自己的理念实施、贯彻下去,就需要下属能理解和运用。然而,认识几个字就能算好账吗?就能设计沟渠和流水线吗?不能,远远不能。最讨人嫌的是,这帮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几个字的论语能给你解说三天三夜。偶尔有几个粗通数学的读书人,都能到衙门做师爷了。

    杨易需要的是更多专业性、实用型人才。

    此时的杨易,非常羡慕后世的企业,大把大把的大学生供他们选择。而自己只有大把的文盲等着。仅有的几个读书人还是自己撞了“大运”碰到的。

    怎么办呢?

    杨易不想累死自己,得,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吧!

    而且看着军户的孩子不上学,杨易心里也别扭,以后长大了又是文盲。开班授学,既培养了人才,又顺带扫盲,算做公益吧!杨易决定正式开办学堂,分基础班和中级班。基础班就是教教识字和简单的算数。中级班,则讲授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管理人员和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人。

    经过一个通宵的冥思苦想,杨易颁布了《学习条例》。规定,识字量五百以上,加薪。识字量一千以上方可提干。识字量一千五以上和懂一定数学或其他专业技能的方可进入重要管理岗位。已经进入管理岗位的人,必须加强学习,达到要求。若达不到要求则撤职。员工子女可以免费进入养殖场办的学堂读书等等。将待遇、提干等重要事项同文化水平挂钩。

    学习条例,适用养殖场和皮革作坊所有员工,包括护卫队和杨易的亲卫。

    条例一出,整个养殖场“沸腾”了。可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故”。对世代务农的军户来说,祖传“目不识丁”。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会成为读书人。毕竟这个时代,读书的成本是高昂的,读书人也是少数人。往往“十里八乡”出个读书人是普遍状态。读书能改变命运也是真实的。但绝大多数军户不认为自己识不识字有多大意义,然而,杨易明确提出,识字多,读书多的银子就多。将这些军户子弟“逼上梁山”。辛辛苦苦不都是为了多赚几个钱嘛,为了钱多识几个字好像也可以做到!

    于是,一幕幕“人生百态”演绎了出来。

    杨易将养殖场靠近河滩的几间木屋腾了出来,经过简单的准备,就挂牌双山学堂。

    开学第一天,养殖场员工蜂拥而来。看来,大家的学习热情蛮高嘛!杨易感慨。

    教室人满为患,连窗户外都站满了人。

    杨易按后世方法布局教室,一块黑板和长条桌椅。

    一位年轻男子拿着石灰石做的粉笔笨拙的在黑板上写字,用一根木棍指着写好的字,“大家跟我念,双---山,--养---殖---场”。下面的人跟着一起念。男子又拆解字的笔顺,听课的人则用手指蘸水在桌子上写。

    杨易将将家奴里几个识字的崔柏达、兰卓、苏若鸿三个读书人安排做基础班的授学先生。杨易突击培训他们后世的教学方法。今天授课的是兰卓,兰欣的哥哥。

    为了查看效果,杨易悄悄来到窗外,看到这帮下至几岁的幼童和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心生感慨。不过看到大家认真学习的样子,还是非常满意。授课先生虽然初次用粉笔写字,但是书写之间仍然透露出书法功底,字行里间透着汉字的美感。不得不赞叹古代读书人的书法功底确实深厚。杨易见过这个时代的所有读书人,几乎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遗憾的是,没有后世的硬笔。让这帮大老粗来练习书法是不可能了。杨易也不打算要求他们的书法,只要能识能写就行。但是笔墨纸张花费不小,也不能指望他们能去买来练习,看来要想办法做出便宜的硬笔。

    杨易很快发现不对,课堂姜始变得闹哄哄的。比菜市场有过之无不及。有人用手指在桌子上比划,旁边的人说不对,该这么写。又有人说该那么画……年长的咳嗽声,幼童的嬉笑声,还有人摆起了家长里短。教书的兰卓有些手足无措,唯有自顾自的讲解,也不知有几个人在认真听。导致这帮“学渣”越发嚣张。有人盘起腿扣脚丫,有人拿出了旱烟吞云吐雾。教室仿佛成了聚会场所,乌烟瘴气。

    “我赌秦双赢!”

    “秦双胳膊细了点,大勇今天啃了个猪蹄,肯定赢!”

    ……

    一群年轻少年闹哄哄的,秦双和魏大勇比手腕,旁边的人下注。

    这帮人做了杨易亲卫,训练量大,伙食好,原本一个个瘦弱的样子如今变成肌肉男。

    “嘿嘿,不怕你吃猪蹄,想赢没门!”秦双歪着嘴。

    “就你这细胳膊,就是找抽!”魏大勇龇牙咧嘴。

    两人手臂青筋暴涨。侯永等人在旁边带人起哄。

    “哎哟”秦双和魏大勇眼前一黑,接着一团粉尘升起。

    两人不约而同暴起,呼喝道,“谁放的暗器……啊,东家!”

    杨易紫青着脸,刚才他用两团擦粉笔的布团砸向正在扳手腕的两人。

    杨易一言不发,板着脸扫视众人。

    “学生们”发觉不对,纷纷安静了下来。盘腿的立马坐好,抽旱烟的将烟掐灭。

    “一群混账!”杨易猛拍桌子,怒道,“叫你们好好来认字的,不是让你们把课堂当菜市场的。不想学的立马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