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月子里接二连三出状况,秀在婆家待够了,孩子刚满27天,秀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的督促,让娘家赶紧安排人来接孩子挪窝。

    苏北农村把接孩子满月形象的比喻接挪窝,就是把闺女和外甥接到娘家暂住两天,在这期间姥姥要请上村子里三个姓的小姑娘给孩子象征意义的“绞头发”,三个小姑娘往往是村子里比较聪明伶俐当然也得长的漂亮、水灵,姑娘们围着孩子,一人在头发上用剪子剪一点头发,边剪,边说上几句吉利的话“什么一剪子龙,一剪子凤,再一剪子剪出一个大学生等等之类”。

    剪下的头发细心的母亲会小心的收起来,求村子里手巧的嫂子或婶子用鲜亮的红绸子做成两个小小的像指甲盖般大小的荷包,把孩子柔软的胎发装进去,拴上红丝线戴在小孩子的两个小手腕上,宛如红灯笼般小小的荷包,点缀着白嫩嫩的小手,把孩子装扮的越发水灵。

    小孩的头发可不是白剪的,这还需要姥姥掏腰包,如果娘家条件好,孩子是头生,还是男孩,姥姥往往要送上一头羊,最最不济也得送一对公鸡和母鸡,这剪头羊和剪头鸡,只能送人或卖,万万不可在家宰杀,否则会主孩子不吉利,现在这几年,大家为了图省事,往往姥姥会视自己条件,酌情掏上一百或几百块钱。

    接孩子挪窝,这一仪式在农村还是比较隆重的,婆家和娘家都要当成大事情来办。

    谁去接孩子也有大讲究,农村风俗说什么“妗子接,姥娘送,孩子一辈子不生病”。

    就是第一次上门接,要媳妇的本家嫂子,也就是孩子的妗子,孩子从家里接走的时候,奶奶要从锅底抹上一指头锅灰点在胎儿的眉间,有说法叫“接黑狗”,等第三天则由媳妇本家的婶子或大娘送回来,从姥姥家送回来的时候,则要姥姥从面缸里沾上一点白面抹在小孩子的鼻梁上,叫“送白狗”,大家都知道照这么办,孩子的爷爷、奶奶小时候是这样,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是这么做,至于为什么,却都说不出个子午,这只是一个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罢了。

    秀家里安排堂嫂来接,第三天,又让秀的婶子送回来,第一次堂嫂进门,摆了七荤八素一桌子,这婶子送自然也不能马虎,正巧是周末,海一大早就上街买了许多菜,在四嫂子的帮助下,又置办了一大桌。

    十一点不到,秀和孩子就到家了,秀早给海安排过了,中午吃完饭简单收拾一下,下午一家三口就准备回西贝了——秀是半天都不想在家多呆。

    是秀自家婶子来送,海没有请外人作陪,只是家里的三嫂子、四嫂子还有海的母亲,大家热热闹闹的吃完饭,秀和婶子在卧室说着闲话,婆婆在外面收拾,隐约听见有人进门,秀也没在意,继续呆在卧室。

    “呦!玉凤你怎么回来了”是婆婆惊诧的声音,

    “怎么?我不能回来”是二嫂子嗔怪的嗓音,

    “正好今天是孩子接满月送回来,你还是庆生酒席上见的,现在孩子姥姥也在,你到秀的房间去抱抱孩子吧”婆婆小声的好意叮嘱着二儿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