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石鑫当上脑波机器人董事长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确定了在沪城长宁区建造第二个机器人工厂,有了上地工厂的技术积累,这个工厂一期设计年产能五百万台,比燕京工厂提升五倍,预计半年内可以完成全部建设投产运行。

    这个工厂还将建设一系列配套工厂,生产机器人的骨骼,皮肤,电机等重要零配件,产能一半将用于满足国外需求,一半用于供应国内需求,第三个工厂的选址也在进行中,董磊最近一直在出差,就是为了建立各地分公司,顺便选择最佳生产基地。

    曾凡对这些不怎么在意,他最近都在琢磨怎么样选拔出武齐这样的高智商机器人,这就好像沙里淘金,选出一个来就赚大了。

    他不太在意多挣多少钱,而是这种淘宝的过程,有种捡漏的快感,如果挖掘出来的人才再做出什么重要发明,那感觉就更快乐了。

    从选拔的角度来说,产量越大,挑选基数越大,选出人才的可能性越高。

    挑选机器人和人类的考试完全不一样,他们的基础知识库都一样,算力也一样,现在的问卷测试和面试问题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凡最近常常带着圆圆到上地工厂蹲点,亲自在最后一关对机器人进行面试。

    经过几天对这些刚刚被组装下线的机器人进行提问,他发现当初设计这个环节有点想当然了,这些机器人都装载了一样的基础知识库,但是他们对世界的真实认知,仅限于这个工厂,这个时候提问特长,兴趣爱好之类问题,得到的答案雷同的非常多,基本上所有答案都被回答过很多次了。

    于是这个环节被曾凡改成了自由发挥,被测试的机器人可以反过来问考官问题,也可以即兴表演,朗诵,唱歌,讲笑话等等,这样更能看出机器人真实的一面。

    果然规则一变,这些机器人的表现就变得五花八门,重复的时候少了很多,可选择的表现方式太多了,他们的性格活泼还是安静,也能很容易看出来,那些善于思考,有创造力的更容易被发掘出来。

    这下圆圆不用担心没人可以挑选了,不到几天又挑选出来二十个表现比较突出的,送到了武齐的实验室。

    她的实验连续的进行了一个星期,试验了经过阿成超级算力虚拟验证后挑选出来的几百种材料,挑选出了两种适合温差发电的最优材料。

    一种是铁、钒、铝、钨加上两种轻稀土元素按特殊比例混合组成的合金,实验后的发电效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并且还有很大提升潜力,超过了目前最高效的太阳能发电,比原先的最优材料效率提高了三倍多。还能很好的和她们的硅胶皮肤进行融合,非常符合她们使用。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种材料制造非常难,用扫描电镜配合改造后的最精细的3d打印设备,花了七十个小时,才制造出来芝麻粒大的一小片,这要是凑够改装一个机器人的用量,实验室这种效率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成本及更别提了,想要实用化,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

    另一种材料发电效率低了一半,只有百分之十五,优点是可以大批量制作,投资建立专门工厂的话,改装一个机器人材料成本需要两百万吧,仍然只能适用于少部分机器人,这么高的成本注定无法普及。

    这种材料用于航空航天等对成本不敏感的特殊领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前途,最主要的是独一份的技术,可以卖很高的价格,收回一些成本。

    武齐主要精力转向了新型太阳能发电材料,将两种材料的量产问题交给了几个表现突出的助手,同时她还安排了几个小组追踪最新的几种电池技术,实验室的人数由最初的五个人发展到了五十个人,同时研究十几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