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达今天心情十分顺畅,因为赶着秋收收回来的金黄柿子,在经历了那么久的风干脱水后终于变成了保留大部分糖分的柿子干。他们一家啊住在离金陵城郊外不远处的一个村子里,村子里有不少青壮年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安心的当个庄稼汉,都跑到姑苏金陵这几个城里面寻生计去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还是留在村子里的。村子里啊只有一间私塾,私塾先生是一位很年轻的读书人,据说是金陵城里面很有名的士子,放在朝廷那是能当大官的那种。李达也不知道多大的官是大官,只是第一眼看到那位年轻先生的时候,举手投足间就觉得这位先生肯定很有学问。

    那位先生也只是近些日子才到这里来的嘛,但是却给村里的孩子们每人都发了些书籍,还是不要钱的那种,身为庄稼汉的李达从小就没读过什么书,虽然也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以后啊也能成为一个读书人,但属实是囊中羞涩,最好的一本启蒙书还是当年犹豫了许久才痛下心买的,想到孩子当时脸上的笑容,李达心里就高兴。这不柿子干晒好了,就可以拿去城里面换钱了,私塾的先生说了,金陵城里面有一个地方只要报他的名字,买书能便宜不少。李达对这位私塾先生的话深信不疑。但是听孩子私塾先生说过一个关于蟹六跪而二螯的典故,李达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只知道柿子干不能同螃蟹一起吃,不过身为穷苦人家,从小到大都没品尝过螃蟹的滋味,自然也不知道这所谓的典故何意。

    因为自己曾经没读过什么书,所以李达希望自己的一双儿女能多读些书,所以每一次看到私塾里面那些稚子的读书声,李达都觉得分外悦耳。刚好今天是集市,说不得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这样就能多买几本书了。一想到那位年轻先生说自己的两个孩子有悟性,读书啊能有大出息,李达啊这心里就高兴。想到这里李达又不禁想起了前些天到村子里的那一对看起来同样年轻的男女,男的长得委实俊,女的也是俏极了,用读书人话叫,当真是一对璧人。

    听那少年说他也是读书人,而当那少年站在私塾里给孩子们讲课时,更是连那位年轻的私塾先生都感觉眼界大开,止不住的想要请教学问。李达想不起来那位先生叫什么,只知道他姓宋,那些稚子都喊他宋先生,是个游历江湖的读书人,这不今日便跟着他一起进城了,宋先生身旁的那位少女也一起来了,不过他们二人先行一步,约好了在买书的地方见面。李达以为这两位看起来像神仙一般的人物,肯定是有他们自己要忙的事的,也不奢望两人真的会在那里等着自己。

    可当他卖完柿子赶到目的地的时候,却发现那两位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那位宋先生见到他赶紧招了招手,李达看见一些店铺里的活计正在往外搬些什么东西,上面用一些纸张包着。

    李达赶紧跑上前去道:“宋先生你这是?”

    宋怜笑着回答:“私塾里的先生跟我说,村子里多是老人孩子,买书的话多要到城里,先生还跟我点名道姓的说只要来这家报他的名字能便宜许多,我看你也在忙,这不先来了嘛。”

    这时店铺的老板从里面走出,恭敬地拿出一个本子递给宋怜。宋怜只是简单的看了几眼问道:“掌柜的,店里的书籍就只有这些了吗?”

    掌柜的笑道:“这位公子,这些书籍确实是本店的所有了,一共三百多本儒教经典,还有一百多本启蒙书籍,不过过几日店里应该还会有另一批货来,大概也有个几百本,只要公子开口,我保管都给公子留着,价钱嘛都好商量,毕竟我与那位私塾先生是故友。”

    宋怜笑着点了点头道:“那好,后面的几百本我也要了,这几百本先送到村里,后面的几百本你就平均的往各个村子都送一些,如果有私塾的村子就多送些。”说完又是顺手拿出一锭金子,足足有五十两之多。

    李达的眼睛瞪大,他长这么大从见过这么多的金子,不,不对!他是从没有见过金子,最多的也不过是十两银子,那还是当年家里的老父亲捡到一块成色不错的玉佩当掉得来的银子,那十两银子不知道让他们过了多久的优渥生活,而今整整五十两的黄金摆在面前,他的眼珠都要瞪出来了。

    掌柜的毕竟见过世面,虽不至于像李达那么吃惊,但心中也是狂喜。

    宋怜笑道:“银子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