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巫姑开始继续占卜一些武器装备的历史,只见她拿起来占卜的东西,又开始哼唱着古老的歌谣,然后就开始捏捏手印看着水晶球。

    只见得水晶球里面有一个原始人正站在一个密室里面,他周围摆了许多的植物,这些植物都开始生动地跳跃起来,仿佛是能够拥有着生命一般,这些拥有了生命的植物都开始和水晶球里面的原始人开始互相地摆出来一些历史上的植物所种植情况,巫姑看了,也就开始进一步地观察,同时也挥挥手,脂凝拿来笔墨纸砚。

    “

    人类食物的历史

    如果我们去书店转转就会发现,美食类的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有大量的食谱、美食游记,也有食物的历史。食物的历史其实很有意思,比如有本书叫《中世纪的饮食》,讲的是在食物特别匮乏的中世纪,人们是如何吃饱饭的。有的书是讲某一种食物的历史,书名就叫《西红柿》《土豆》或者《鳕鱼》;还有从味觉出发的书,比如《甜与权力》研究的是蔗糖在历史上的地位,《盐的历史》通篇说的都是酱油和腌菜的事。其实不论从哪个角度切入,讲述食物的历史都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那就是人类是如何吃饱饭,又是如何吃得好一点的。说白了,食物进化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进化的历史。

    烹饪的发明

    你吃过牡蛎吗?换成我们熟悉的词,就是生蚝。生蚝这个“生”字,就暴露了吃生蚝的方式,我们有时候会把生蚝烤了吃,有时候会蒸了吃,更多的时候,我们就是生着吃,打开壳,嘴靠上去,吸,这个软体动物就直接滑入了你的喉咙。有一位牡蛎专家是这么说的,吃生蚝就是在吃大海的味道,就是在接受海草和大海上的风,就是吞下的那一口海水中飘散出来的味道。这么一说,吃生蚝还真多了几分诗情画意。

    牡蛎可以说是西方饮食里最接近天然的食物了,听到这你可能不大同意,说我们平常吃苹果、吃山楂,那不也是天然的食物吗?其实,我们吃的蔬菜水果早就经过人类千百年的改良和培育,就算你从山野郊外的树上摘下来的浆果,也一样如此。而天然的牡蛎是没有经过改良的,它的味道会随着海域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还有一点,我们是趁着牡蛎还活着的时候把它吃掉的,这种吃法在我们的饮食中确实已经不多见了。

    除了牡蛎,在一些韩国餐馆,我们还会吃到生拌牛肉。西餐中也有一道生拌牛肉的菜,叫鞑靼牛肉。从名字上讲,鞑靼是蒙古部落中的一支,是西方人眼中的野蛮人,把生牛肉和野蛮人联系在一起,似乎吃生肉是野蛮人的行径,可是鞑靼牛肉的料理过程非常讲究,有时候厨师就在你的桌边表演:先把肉绞碎,再把新鲜的香草、青葱、洋葱、酸豆、胡椒、橄榄和鸡蛋拌进去,再浇上一点儿伏特加。我们会发现,越是生吃的菜,越讲究料理过程的细致,比如日本菜里的刺身,也就是生鱼片,厨师料理鱼肉的过程刀工娴熟,摆盘讲究,充满了仪式感。

    可是早期的人类,吃生肉的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讲究。1540年,一位西班牙骑士来到了美洲大陆,他记录下了印第安人吃肉的场景:狩猎者杀死野牛后,先剖开牛腹,挤出牛胃里还没完全消化的草,并喝掉其中的汁液,据说这是胃的精华,然后吃生肉。怎么吃呢?切下来直接放到嘴里嚼两下就吞下去。然后把牛的内脏清理干净当作容器,给里面灌满牛血,路上渴了就喝牛血。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鞑靼牛肉呢。

    真正的生肉是不好消化,也很难下咽的,我们学做饭,就是要让东西好吃一点。人类最开始的烹饪技巧,就是学会用火。可以说,学会用火在人类吃的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火是如此重要,在全世界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中都有自己的火神。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盗来了火种,印第安部落的传说是美洲豹的爪子在地上摩擦引起了火花。

    其实,在学会用火之前,原始人已经知道烧熟了的东西更好吃。因为在远古时代,森林野火是一种常见现象,在野火熄灭之后,人们会发现,那些被火烧过的豆子变得更好吃了,如果有动物被野火烧熟了,它的肉也更好消化。于是,人类在学会了用火之后,烹饪变成了人类进行的第一项化学活动。古希腊一位美食家写下过一个烤鱼的菜谱。把捕获的鲣鱼撒上香料,然后用无花果叶包起来,放到火堆的余烬中焖烤,直到叶子焦黑,就算熟了。类似的做法,我们在云南餐馆或者是泰国餐馆中还能吃到。这种做法和传说中的叫化鸡很相似,都是直接用火,而没用到其他的厨具。

    有些食物直接用火烤,或者用烟熏,就可以食用了,但人们并没有满足,掌握了火之后,人们就开始研究厨具了。考古发现,人类最先使用的厨具就是石头。先把石头加热,然后在热石头上把食物烤熟,接着就发明了烹调坑洞,在地上挖一个洞,把加热的石头放进去,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烤炉。如果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给水里加入热石头,就成了另一种烹饪方式,那就是煮。既然烤和煮这两种烹饪方式有了,更多的厨具也相应地出现了,大一些的贝壳能当锅用,一些动物内脏也可以当容器。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动物内脏当容器使用的情况,比如最好的香肠和血肠必须用动物的肠衣来包裹;再比如有一道苏格兰名菜,就是用羊肚儿做容器,把羊心、羊肝、羊肺等杂碎连同羊血装进去,一起煮熟。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终于做出了不怕火烧也不会漏水的陶器,此后的一万年里,人们只不过是在不断改良这些厨房用具,烹饪方式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直到微波炉的出现。微波炉可以说是一个跨时代的变革,它不再用火,而是用电磁波。1989年,法国只有两成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到1995年,拥有微波炉的家庭就达到了五成以上。可以说,微波炉的普及速度相当快。可人们也发现微波炉做出来的菜都不怎么好吃,它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大多数家庭主要用它来热剩饭。

    人类掌握了火,开始用烧烤及烟熏的方式料理食物,而后又发明了坑和窑,学会了烤和煮,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制陶,开始用锅碗瓢盆来处理食物。到这里,食物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已经完成,人们用火来做饭,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烹饪把文明人和野蛮人区别开来,有了火,有了厨具,有了烹饪方法,人类不再茹毛饮血,走向了文明。

    食物的来源

    我们的食物来源自然是畜牧业和农业,我们先说畜牧业。畜牧业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养动物。从狩猎到驯养,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一大变革。还是从一道名菜开始吧。法国蜗牛,这本来是一道不登大雅之堂的菜,类似于我们的小龙虾,但巴黎的餐厅大力推广这种乡土气息的蜗牛,把它变成了法国美食的一道代表菜。考古学家在许多远古遗迹中都发现了蜗牛壳,这说明蜗牛和贝类很可能是人类最早养殖的动物,它们个子小,不需要太多饲料,对人也没啥危险,还能大量繁殖。

    以往我们说人类饮食经历了采集、狩猎、畜牧这样的发展过程,但这几种手段是同时存在、互相补充的。比如在人类历史上有一段时期,狩猎和驯养是混杂的,北美的牛和北欧的驯鹿都有这样的过渡期。人们为什么要由狩猎转为驯养呢?既然外面动物多,我们出去打猎既锻炼了身体,也比较好玩,干嘛要弄个牲口棚来养动物呢?

    要知道,没有好处的事,人是不会干的。由狩猎转为驯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第二个好处是精益求精,选择特别符合人类口味的肉食。比如,阿根廷的高楚人有一道名菜叫初生小牛肉,美国怀俄明州有一道名菜叫牧人炖肉,都是用还没断奶的小牛肉和内脏作为主料的;我们的连锁品牌小肥羊,也可以专门涮小羊羔来吃,这就是驯养的好处。而在打猎的时候只能打到什么吃什么,不可能天天碰到没断奶的小嫩牛。到了现代,人们反而喜欢吃野味了,并不是新鲜的猎物有多好吃,而是野味比养殖场出来的动物更罕见、更贵罢了。

    畜牧还有第三个好处,就是把奶制品带入人们的饮食中。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类都适合奶制品,只有欧洲、北美以及中东和中亚一部分地区的人,才能更好地消化动物的乳汁,而其他地方的人,对乳制品既不太感兴趣,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奶酪是欧洲最重要的一类食品,而在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中,就很少有用奶制品做成的菜。日本刚开始接触西方文明时,也不太喜欢西方人,认为他们身上有一股“牛奶的臭味”。

    从狩猎转为驯养这件事,不仅仅是在陆地上发生,也包括海洋。

    实际上,20世纪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狩猎量最多的时代,因为人类的捕鱼量比上一个一百年增加了至少40倍。整个20世纪,我们从大海里捞捕上来30亿吨的鱼,这种疯狂的捕捞让地球上的许多渔场彻底消失了。加拿大1996年关闭了鳕鱼渔场,大西洋鳕鱼的存量只剩下历史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加州沙丁鱼和北海鲱鱼已经成为稀有鱼种。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拥有全球最大的沙丁鱼渔场,但到1994年,日本沙丁鱼几乎灭绝了。

    海里的鱼少了,水产养殖便越来越发达,也就是说,人类从狩猎到驯养这个食物来源的革命性变化还在继续。1980年,人类有500万吨食物来自于养殖渔业,到21世纪增加到了2500万吨。在野生环境中,每100万个卵才有一条鱼存活,而人工受精可以确保八成左右的鱼卵受精,六成可以孵化成鱼,还可以用荷尔蒙来增加种鱼的繁殖能力。养殖鱼能比野生鱼长得快、长得大。养殖鲑鱼,也就是三文鱼,每公倾可以生产300吨的肉,比肉牛的产量要多15倍。

    说完了畜牧业,再来说农业。

    人类本来靠狩猎和采集来吃饭,这是向大自然的索取,在这个索取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种地。人类在什么情况下开始了农业革命?我的结论是,人类在农业种植之前也经历了与植物共生的阶段,缓慢地掌握了农作物的知识。人类在大地上耕耘,伟大的禾本植物是最了不起的成就,它们的颗粒包含油、淀粉和蛋白质。其中,对人类文明意义最大的有六种农作物:小麦、玉米、稻米、小米、大麦和黑麦。这就是主食的构成,或者我们通常用的一个词,粮食。在基督教文明中,人们把小麦做成的面包当做圣餐,美洲人在圣殿附近会专门留一块地种植玉米,这都是一种主食崇拜,因为正是这些粮食能让更多的人吃饱。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六种农作物,按照反序来,越往后说到的农作物,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越大。

    先说黑麦。黑麦的好处是能够适应气候寒冷和土地贫瘠的地区,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黑麦就是欧洲北部的主要作物,田地是人们从森林中开垦出来的,阴冷潮湿。黑麦颗粒略带一些苦味,做成的面包发粘。要是在以前,黑麦面包都是给穷人吃的,但现在反过来了,人们想吃得健康,崇尚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开始喜欢黑麦食品了。

    比起黑麦,大麦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好。西藏高原从5世纪开始种植大麦,现在的西藏地区,人们喜欢把大麦粉烘烤了以后做成糌粑吃。考古证据显示,一万三千年前,居住在叙利亚的先民就采集了不少的野生大麦,大麦不适合做面包,一般是整粒放到汤里吃。它是古希腊最早的主食,在最古老的雅典钱币上还可以看到大麦的图案。

    小米也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谷物,与黑麦喜欢寒冷不同,小米适应的环境是炎热干燥的。小米油分充足,蛋白质含量高过小麦,它在西方文明中没什么存在感,但这种营养丰富的主食养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诗经》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意思是说,田野里的杂草荆棘我都要拔掉,因为我要种糜子和谷子,糜子长势很茂盛,谷子排列很整齐。这里的谷子就是指小米。远在商朝时期,小米就养育了当时世界上最稠密的人口。到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时候,大豆传入了黄河流域,小麦则来得更晚一些。不过,黄河流域一直不太适合种植稻米。

    那我们就来接着说第四种农作物,稻米。稻米为现代人提供了20%的热量和13%的蛋白质,目前全球有20亿人以稻米为主食。在小麦得到科学改良之前,稻米一直是世上最有效率的食品,传统品种的稻米一公顷可以养活5.63个人,小麦可以养活3.67个人,玉米可以养活5.06个人。以稻米为主食的东亚和南亚,从来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创造力最强的地方。吃小麦的欧洲以往都是落后的,直到最近五百年才兴起,到19世纪才赶上中国。考古证据显示,八千年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人在湖边种植稻米;大约在五千年前,华北最靠南的地区,就有人以雨水灌溉来种植旱稻。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种环境产生交汇,在这个过程中,稻米成为富足的象征,也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食物。

    在中古世纪,欧亚大陆的农作物是这样分布的,东方人吃稻米,西方人以小麦为主食,中亚地区产大麦,另外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有小米和黑麦,而美洲大陆是玉米的天下。玉米的营养价值并不丰富,而拉丁美洲的原住民很早就知道要注意饮食均衡,玉米、南瓜、豆类这三种食物最好搭配在一起吃。

    这六种农作物我们最后说到的是小麦。小麦分布在地球表面超过六亿英亩的土地上,它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而且经过改良占领了更多的地方,以更快的速度生长。日常生活中有两种产品跟小麦紧密相关,一是啤酒,二是面包。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搞农业、种粮食,就是为了酿酒喝。这不是开玩笑,这种饮料能让人酣醉,让人出神,让人忘乎所以,啤酒是人类历史上很关键的一个产物。但是与啤酒相比,面包可能更关键。作者认为,面包帮助小麦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作物。小麦有一个特点,就是麸质的含量比其他禾本植物都高。麸质加了水会让面团变得柔软,这种粘度能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被封锁在面团里,说白了就是,小麦的特质特别适合做面包。要烘焙出好吃的面包其实并不容易,需要精良的技术,人类很早就有出现了专业的面包师傅,而没有小米粥师傅或者爆米花师傅,可以说,面包是最讲究烹饪技术的主食。不过啊,那些爱吃面条的人肯定不这么认为。

    我们上面介绍了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六种禾本植物,按贡献大小的排序分别是小麦、玉米、稻米、小米、大麦和黑麦。那么,有了这六种作物是不是就能喂养全人类了呢?其实并没有,我们还需要根茎植物与块茎植物。

    人类最先掌握的农业技术是种芋头。芋头好消化,老少咸宜,而缺点是不易保存。早期农业社会的主食有一个特点是需要经得起长期储存,所以,芋头的地位渐渐被山药、红薯和土豆取代了。已知的最早的土豆种植开始于七千多年前的秘鲁,而后这种神奇的作物在安第斯山脉蓬勃发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能适应高海拔,二是营养丰富,只要你吃得够多,土豆就能供应人体所需的一切营养素。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欧洲人到达美洲,率先学会了这片新大陆上的农作物种植,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种玉米,更适合种土豆,再加上土豆营养丰富,热量比大部分主食还高,所以欧洲有些地方的人就把土豆作为主食,一旦土豆欠收,就发生饥荒。1845年的爱尔兰***就是这样产生的。有意思的是,欧洲一旦有战事发生,土豆的种植范围就随之扩大,它实在是一种有益于贫困人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