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皇族宗室占有大量田地且不用纳税。全国宗室到底占有多少土地虽然不可考证,但窥一斑可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举嘉靖、万历时期一些亲王为例。

    景王、潞王名下庄田各400多万亩,桂王、惠王、瑞王各300多万亩;吉王名下田地不详,但长沙、善化两地的田地他一人占了四成。

    蜀王名下庄田就更多了,成都田地七成归他所有,名副其实的地王。万历三十四年五月,巡按孔贞一向皇帝告状税监时,随便吐槽了蜀王,“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要知道辽东供二十多万将士口粮的军屯田才多少?宣德年间,供应边军口粮的辽东军屯田才227万亩,到了正统年间,随着不断开荒,增加到316万亩。当时辽军士兵的收入虽差,但口粮还是充足的。

    到后来,辽东军屯田越来越少,减到50多万亩。“可田之地当有五千余顷,今不为牛种计则来岁为迟”。也就是说,单一个亲王名下田地的产出,就可基本供应辽军口粮。

    而且,皇族宗室总的封地面积一直在做加法,越来越多。建国初期,只有49位皇族宗室有封地,“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

    但每一任皇帝都分封自己的众多儿子(继承皇位的除外),这数目就非常可怕了。到万历时期,新的亲王、郡王封地已经不好找了。

    万历把第三个儿子朱常洵的封地选在洛阳,封地400万亩。圣旨一下来,巡抚李思孝当场就哭了,自己去哪找这么大的地。

    看地方官迟迟无法交地,万历同意李思孝的建议,从豫、两湖、鲁等三地凑400万亩,但三地也征不够朱常洵的封地。最后,地方长官顶着龙威,与万历多番讨价还价,三地凑了200万亩给福王朱常洵做为封地。

    这或许是最早的飞地项目吧。一子尚难封,更何况万历在生娃方面又高产,噗呲噗呲搞出18个。宫中每生一个,地方官就心惊胆战一次。

    难封不止是李广,还有大夏的皇族宗室。按照这个游戏规则玩下去,到了下下下一任亲王,只能封到月球上去了,变成正月王、腊月王、猴年马月王。皇族宗室的封地越多,国家税源就越少。

    第二,不堪重负的皇族宗室俸禄。大夏开国皇帝对子孙的溺爱已近病态。他现定皇族宗室不必工作,全部由国家支付俸禄,而且最恐怖的是皇族宗室爵位实行世袭罔替。

    在说世袭罔替之前,先了解以前中原王朝的爵位制度。汉唐皇族和功臣的爵位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而且是降一级继承。

    比如说爷爷是王,嫡长子是嗣王,嫡长孙是国公,再往后是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到了后面无爵位可继承,就变成平民了。

    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第18代玄孙,实际上毛爵位都没有,就是一个编织席的手工艺者。到了大宋更狠,除了少数爵位是降级继承,大部分宗室爵位不能世袭。

    这些王朝爵位继承制的设计理念就是,不允许后代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再一个原因是吸取了什么七王、八王之乱的教训,有意削弱皇族宗室旁支,免得你们整天惦记着正统之位。

    而大夏的世袭罔替制是嫡长子、嫡长孙不降级无限继承亲王、郡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级无限继承爵位。恐怖之处就在于不限于嫡长子,且无限继承。

    大夏朝皇族宗室男、女各有八种爵位。皇子爵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皇女爵位从高到低分别是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

    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我们来算一算一位开国亲王,传到十世时的爵位情况。假设每个皇族男子都生了三个男丁。

    二世时,1个亲王,2个郡王。

    三世时,1个亲王,4个郡王,4个镇国将军。

    四世时,1个亲王,6个郡王,8个镇国将军,12个辅国将军。

    五世时,1个亲王,8个郡王,12个镇国将军,24个辅国将军,36个奉国将军。

    六世时,1个亲王,10个郡王,16个镇国将军,36个辅国将军,72个奉国将军,108个镇国中尉。

    七世时,1个亲王,12个郡王,20个镇国将军,48个辅国将军,108个奉国将军,216个镇国中尉,324个辅国中尉。

    八世时,1个亲王,14个郡王,24个镇国将军,60个辅国将军,144个奉国将军,324个镇国中尉,648个辅国中尉,972个奉国中尉。

    九世时,1个亲王,16个郡王,28个镇国将军,72个辅国将军,180个奉国将军,432个镇国中尉,972个辅国中尉,4860个奉国中尉。

    十世时,1个亲王,18个郡王,32个镇国将军,84个辅国将军,216个奉国将军,540个镇国中尉,1296个辅国中尉,个奉国中尉。

    从模拟的数据来看,到九世时,最低档的奉国中尉人数开暴涨,越往后数据越大。如果按男子22岁开始生娃来算,十世后,也就是220年后,皇族宗室的人口就相当恐怖。

    万历四十年二月,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在奏章中报告了需要国家供养的宗室人数,“万历三十三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踰十四年,又有六十万余位。”

    也就是说,仅过了14年,皇族宗室人口已高达60多万,涨了45万。奏章中的玉牒,便是专门记录皇族子孙的家谱。当然,宗人府那帮大爷统计的数据准不准,又是另一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