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最令人可叹的是,高淮在辽东捅了这么大的娄子,并没有得到任何处分,只是召还回京。因为高淮帮皇帝捞足了内帑(私房钱)。顺便,高淮也中饱私囊了。

    皇帝的内帑和高淮的家财,每一块银子都沾满了辽人的血。而大夏皇帝公开包庇高淮乱辽的态度,为后来治辽者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自高淮起,大夏朝廷对辽地的统治愈发黑暗,间接地加快了建州女真的崛起。

    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准备退休养老的打算,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父怎么死的。建立帝业的第三年,努尔哈赤召集各重臣,说道:“我心已定,今年征讨大夏,你们抓紧去准备吧。”

    在治甲胄、修军器、制造攻城器械、储备粮草等前期工作完成后,大金帝国向大夏宣战了。当年四月十三,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起兵征讨大夏。

    这七大恨分别是大夏杀我祖、父;逞兵越界;拘我使者;离我婚媾(指的是大夏朝廷把本来要下嫁给努尔哈赤的公主改嫁蒙古);占我三岔儿土地;帮叶赫骂我;偏袒叶赫。

    这七大恨里面,除了杀害祖父、父亲是真恨,其他的恨就是凑个数。正所谓,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为了报仇,努尔哈赤等这一天,整整等了35年。如今的他不再是昔日大夏的龙虎将军。

    当然,新兴的大金帝国和大夏比起来,无论是人口、经济、兵力等因素,都不是一个级别的。但开打之后,局面却向大金一边倒。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说下大金在辽地的几场重大战役。

    第一仗,抚顺之战。这一战,努尔哈赤赢得相当轻松。抚顺守将李永芳献城投降。努尔哈赤接着攻打东州、马根单周边等地。

    辽东巡抚李维翰命总兵张承荫率一万人救援,遭到伏击,全军覆没。不久,努尔哈赤再拿下抚安堡、花豹冲、三岔儿等11城,势如破竹。蓟辽总督汪可受急报京城,请求调兵援辽。

    大夏兵部马上作出意见,说朝廷拖欠军饷、马价银、抚赏银、新兵银共71.49万银,先从我部库银发四万两应急,同时急调蓟镇、保定、天津等地部分客兵援辽。

    但要收拾努尔哈赤,必须要重振士气,还望皇上发内帑以充军饷,征调大军前去。

    大夏皇帝回复,内帑空虚,你们就别想从朕的口袋里掏钱,赶紧开会想办法筹军饷吧。自然,筹军饷的重任落到户部的头上。

    没多久,户科给事中官应震上疏,说道:“微臣去太仓看了,一堆边军的代表堵在门口,哀嚎大哭,追要欠饷。幸好我机灵,乘机溜走了。陛下,户部真的是没钱了,在国家危急关头,你该出手就出手吧。愿陛下别忘了,历史上汉灵帝是如何贪财而误国,请发内帑解国难吧。”

    大夏皇帝一听,又要内帑,把手机一关,回皇宫睡觉了。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开会研究筹军饷。

    会后,薛三才代表各部意见上疏,说道:“陛上,我们商量好了,户部出十万,兵部出二十万,工部出二十万,凑够五十万先把拖欠的工资补一补。但征剿大军的军饷缺口还是很大,还得靠您发内帑解决。”

    大夏皇帝一看,他娘的这帮大臣天天盯着朕的口袋,但不意思一下,好像也说不过去。于是,圣旨下来了:“众卿,朕也穷啊,但体念大家的难处,朕就节衣缩食,给户部拨了十万两。剩下的,请户部去借一借,千万不要贻误军机。”

    这下,刺头——官应震又上疏了,说道:“陛下刚发的十万两内帑不是黑如漆,就是脆如土,成色可真足啊。老臣不得已,只好让人回炉再熔一遍,结果所得银子还不足一半。陛下您对国家可真是慷慨解囊啊!”

    讽刺一番后,官应震又提到正事,说道:“陛下既然内帑空虚,但不是还有金花银吗?按照前朝惯例,国家有急、难事,都是用金花银支出的。”

    大夏皇帝一听,又是要出钱,心开始疼了,只能关机睡觉了,平复下心情。

    就在君臣为军饷的事磨磨唧唧的时候,蓟辽总督汪可受坐不住了,上疏给皇帝,把募兵、器械、马匹等费用算了一下,奏道:“陛下,您不是说要调集大军剿匪吗?才筹这点军饷实在不够看的,辽地危急啊。再不派兵来,我就被人玩死了。”

    万历皇帝锱铢必较的样子,连内阁唯一的大学士方从哲也看不下去,上疏劝皇帝,说道:“陛下刚发了十万两白银,大家都非常感激,士气大振。但户部现在确实是穷得揭不开,希望陛下在宫中再找找看,发点内帑,实在没有就发金花银,也行。”

    看在首辅方从哲的面子,大夏皇帝回复了:“不是朕舍不得银子,只是金花银须得留着用于举办典礼和赏赐皇子公主。请户部即刻挪借,筹足军饷,不得再找借口申请发内帑,误了国家大事。”

    皇帝的这番说辞真的又把那个刺头惹毛了。

    官应震第三次上疏:“陛下,户部真的是在找借口吗?远一点的,宁夏、朝鲜、播州三大役共花费一千二百多万两,不是户部出的吗?近一点的,去年福王、瑞王等婚礼大典,您又让户部出了七十多万两。

    这明明是内廷的事,那时候怎么不从金花银中支出呢?哦,老臣还记得,那一年修天寿山皇陵,修八年花了八百多万两。还有这些年修这个宫、那个殿。

    老臣糊涂了,实在记不清这些修建陵、宫、殿、园、苑、府、楼、寺,到底花了多少银子。但是几个月前的事还记得,那是潞王的府第吧,户部可花了三十多万两白银。

    这是陛下的家事。你让户部出钱,户部也出了。陛下喜欢给皇子皇孙修宫殿,本也是人之常情,但规格是不是太高了呢?光是高档楠木这一项开支,户、工两部可就支了930万两。

    国家大事和陛下你的家事,事事都是户部先支着,您的内帑和金花银可是一直以来都没怎么花过,好好存着呢,怎么会一下子没钱了呢。

    陛下,你可别忘了。辽东也是陛下的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