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自成犯的第六个大错是设立两都,分兵过多。在入京之前,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建国,并仿大夏朝,开内阁设六部。

    入京之后,李自成不但没有取消西安的国都作用,反而将掠来的大量金银,一箱箱运往西安。

    西安此时只是大顺帝国的后勤保障中心。你反将大量财富向后勤中心转移?北京城才是急需用钱之地啊。果然,闯王没有君临天下的信心,只想偏安一隅。

    同时,李自成虽然拥兵百万,但是驻守在各地的兵力太多,分兵过散。这为后来的失败留下伏笔。

    李自成犯的第七个大错是没有妥善安抚吴三桂。

    入京后,李自成开始派人招降吴三桂、唐通、高第等人。第一个接受招降的是居庸关的唐通。而且唐通很积极,向李自成表示,愿意亲自前去劝降吴三桂和高第。李自成答应了。

    果然,一番劝说后,吴三桂和高第先后同意归降。但接下来,李自成在关外的军事部署就让人摸不清头脑。

    李自成先是让唐通领本部人马接管山海关。然后让吴三桂率宁远守军入京,朝见自己,让高第领本部人马辅佐唐通,继续驻守山海关。

    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领命,出了山海关。

    二十六日,走到玉田县,吴三桂的大军停了下来。

    在一条官道上,吴三桂骑在战马上,向南望着北京城,面色忽明忽暗。一个老仆人,紧紧抓住他的战马缰绳,痛哭流涕,断断续续地向他述说家中遭遇的事情。

    这个老者正是吴三桂在京城家中的老仆。他拦住了吴三桂。他到底和吴三桂说了些什么,并无明确记载,但大致意思无差。

    一种说法是刘宗敏垂涎于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强行到吴府,将陈圆圆掳走,占为己有。这就是很有名的典故,冲冠一怒为红颜。

    另一种说法是刘宗敏在拷打北京各官时,认为吴家捐饷太少,逮捕了他父亲吴襄,并以此继续向吴家索饷二十万两白银。

    到底是掳走陈圆圆,还是逮捕了吴襄,或者两者皆有,说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宗敏的确去打劫吴家了,并动了吴三桂的亲人。

    听完老仆的哭诉,吴三桂心里阴沉下来。他在琢磨一件事。

    李自成在京城大肆拷打前朝官员,他招降我,是真心实意的吗?如果是真心的,他为何又动我的家人?

    瞬间,吴三桂又想起李自成这次的军事部署。

    为何只调我入京,不调高第?又为何换唐通来守山海关,难道是要堵住我的归路吗?

    脑海中,吴三桂想起多年前,崇祯以议饷之名,骗袁崇焕入京的那一幕。

    朝廷猜忌辽东军阀已久!他李自成也是一个吊样!瞬间,吴三桂对李自成陷入深深的怀疑。

    纠结了一会后,吴三桂调转马头,一挥手,高喊道:“兄弟们,杀回山海关!”

    出关仅一天后,吴三桂调转马头,杀回山海关,击败了唐通,占据了山海关。而驻军在山海关外的高第和吴三桂一拍即合,也反了李自成。

    被击溃的唐通率着残部,逃出山海关,急忙向京城里的李自成求救。得到消息后,李自成逼迫吴襄,让他给儿子吴三桂写一封亲笔信。

    在信中,李自成向吴三桂解释,动他家人不是他的本意,是下面人的过错,他已经严词指责了刘宗敏,保证不会再有类似情况发生。

    在此同时,李自成又犯了一个大错。派去第二次招降吴三桂的使者前脚刚走。

    李自成和刘宗敏一商量,马上集合大军,向山海关开拔。李自成的行动,的确是令人怀疑。

    李自成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是真心想安抚吴三桂吗?还是行疑兵之计,名为招降,实为剿之。

    在崇祯时期,大清帝国在关外先后发动了大凌河、松锦、宁远等系列战争,并五次从蓟镇大举入侵。

    这些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吴三桂是前朝末期最重要的一支守边力量。

    李自成在成功招降吴三桂之后,为什么不向宁远调兵、派饷、派粮,去支援吴三桂;反而让吴三桂领军入京朝见。

    是李自成不知道多尔衮的野心,还是觉得辽东重镇不重要,没必要守?

    从种种行动来看,确实很难看懂李自成的意图,也难怪吴三桂心生猜忌。让吴三桂领宁远守军入京来朝见他,这道命令本身就违背常理。

    说吴三桂一怒为红颜,那是文人墨客的笔法。陈圆圆仅仅是田弘遇送给吴三桂的一歌姬而已。

    吴三桂长年累月和将士们在边疆守关,几年来也没和陈圆圆啪啪上几回,那来那么深的爱。

    像吴三桂这种枭雄,为一个女人和李自成翻脸,可能性很小。

    站在吴三桂的视角,如果有得选,他一定不会反了李自成。

    首先,吴三桂和他的部下与清兵厮杀多年,有解不开的血仇。

    “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

    这句史料说清楚了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原因。

    而吴三桂这支守边部队与李自成大军没交过手,素无瓜葛,仇恨值几乎为零。

    其次,吴三桂全家老小全在京城之中,反了李自成,相当于宣判了全家大小的死刑。后来,李自成果真杀了吴三桂在京的家人三十多口,这是后话。

    李自成、刘宗敏的大军从京城一开拔,吴三桂就接到了探马的急报。

    吴三桂知道,凭他和高第的力量是无法和李自成抗衡的,关键是没有京城的支持,光是粮草也撑不了多久。

    于是,吴三桂一方面急忙派出使者,向多尔衮借兵借粮,承诺“裂地以酬”;同时又派使者向李自成求情,说仍然愿意投降,反过来行缓兵之计。

    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请求后,大喜过望,立刻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大清部队陆续从盛京急赴山海关。

    “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