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朱由检在政治上的第二个问题是虐杀大臣。其中,有一年八月,一口气连斩熊文灿、祖宽等三十六名大臣。其中,名将祖宽在剿匪时立过大功,一杀了之。

    “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

    崇祯这一生到底杀了多少大臣,已不可考证。因为,李自成入京后,一顿搜刮加一场大火,很多档案被烧毁。

    已知的,朱由检一共杀了七个兵部尚书(加街的不算),总督级别的十一人,巡抚十二人。在朝堂上,朱由检动辄就是严旨申斥、革职查办、斩首弃市。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若是杀人能解决问题,那天下还有什么难事。该杀的,不该杀的,他都杀了。

    卢象升、孙传庭是后来大臣中,少有的肯为他卖命的人。

    结果,卢象升阵亡八十多天后,其遗体才被安放入棺。卢象升的家人二次请求朝廷抚恤,朱由检不肯。和卢象升一样,孙传庭死后没有被封赠谥号,也没有被厚葬。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朝廷开武举,无人来报名。为什么后来再无人肯勤王。为什么后来朝堂上再无人敢提议。大家是真怕了。

    毫无疑问,朱由检杀大臣数量之多,先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纵有英雄豪杰,亦寒心之!

    朱由检实在是苛刻寡恩,不知奖惩为何物。

    第三个是整治腐败的问题。当时的腐败已经触目惊心。

    向农民加派辽饷九厘,可能地方小吏实际上收的是二十厘。户部发出百万军饷,几经转手,真正发到士兵们手中的可能只有一半。

    韩一良曾给他上过《劝廉惩贪疏》。朱由检看完,也曾跃跃欲试。结果是提议人韩一良反被革职。一场整顿贪腐的计划成了一场笑话。

    到了后来,朱由检常常让百官捐助。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此风屡开,与卖官无异,还能如何治腐。

    诚然,以当时的形势,就算明君在世,治腐也难。但做总比不做强。杀两个巨贪之官,起码能风清一时。而朱由检身边巨贪的大僚多得是。

    朱家王朝还是太厚爱宗室,而又太薄大臣。一个十岁的辅国将军,对国家无片瓦之功,然其年俸已达800石。而朝堂之上,一个五十多岁的户部尚书的年俸也就732石。

    天下辅国将军何其多,然户部尚书仅一人也。

    如此奇葩的俸禄制度,纵然酷刑以待,又如何能堵住贪腐之风。

    混到正二品的海瑞尚不能养家糊口,底层的小吏该怎么办?底层的士卒又怎么肯舍命杀敌?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就身边的家奴,皇帝也视为自出。一个宫中大太监的四岁孙子,居然能够凭借军功封侯。倘若你是其中一名守边将领,心里该会如何去想?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

    第四个是外交问题。朱由检先是与林丹汗交恶,断送了两方再合作的可能。接下来又停了朵颜三十六部的抚赏,硬是把蒙古诸部推到皇太极的面前,帮助其成为蒙古共主。

    最后最后,朱由检一直战和不定,多次拒绝皇太极提出的议和,强行两线作战。能够团结的力量全部推开,有利于形势的外交举措一件不干。

    第五个问题是诿过、甩锅。关于剿匪,杨鹤提出招抚为主,剿灭为辅,朱由检是同意的。最后因为朝廷只发了十万两白银招抚,导致抚局失败。愤怒的朱由检将杨鹤流放千里。

    关于议和,陈新甲奉君王之命,把事谈成了。只因提前事泄,朱由检将陈新甲斩首弃市。

    所有事情都是朱由检拍板定的,稍有不顺便推责给手下。敢情是谁去干谁死的节奏。

    第六个问题是气量太小,疑心太重。朱由检刚上台,先是疑心宦官集团,血洗了阉党。接着怀疑派去节制武将的督师、总督,杀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批又一批。

    又怀疑文官集团结党,制约他的权力,换人如走马观花。最后怀疑武将集团,大量派出宦官去军中制衡。

    “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

    气量太小,重罚而轻赏。畸形的疑心病和肺狭窄,最终导致君臣离心离德,渐行渐远。

    第七是死要面子,忌惮言官。朱由检是严重受到程朱理学影响的人。他这一生都不求实际,被理学道理所绑架。

    他潜意识里,就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一有不顺,便杀大臣泄怒。和大清议和,向南京迁都,这两件事,朱由检内心里是想的。但又和他长期接受的教育相违背。

    朱由检特别希望大臣们主动提出来这两件事。这样,他就不受道德的谴责。今他失望的是,言官们纷纷指责,说的话特别难听。特别是光时亨对南下迁都之事极力反对。

    李明睿曾问道,“唐再迁而再复,宋一迁而南渡,诸君何所疑而讳言迁乎!”

    而在多次廷议上,光时亨这样反驳的,“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从来国家退一步则失一步,封疆守一日则存一日,是以先帝千秋大烈……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字字见血,一般人接不住光时亨的舌剑笔锋。最后,南迁之事在无休无止的争议中失去机会。一提南迁,骂声一片;一问战守,无人回答。

    愤怒的朱由检终于说出那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也”。

    可笑的是,这位力劝朱由检“国君死社稷”的光时亨,在城破之时,率先投降李自成。

    “给事中光时亨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

    第八是极其吝啬,不发内帑。朱由检确实很节俭,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更节俭。平时不舍得用内帑去赈灾、发军饷、修水利,到大难临头时依然极其吝啬。

    但吝啬的君主历史上很多,像萧纪、李适、萧宝卷等都是要钱不要命的“名君”,不但是朱由检的个人专利。

    北京外城破那一天,在死亡的威胁下,朱由检顿悟了。他恨透了那帮满嘴道德的伪君子,同时也对多年受的理学教育全面否定。

    那一刻,什么恻隐之心、什么仁义礼智、什么尊嫂孝母,朱由检全都不要了。后宫里,朱由检挥剑如雨,血流成河。朱由检,他终于疯了。人性最丑陋的那一面浮了出来。

    说完朱由检执政的不足,再说他的忧点。第一是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