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朱小琴在这里待到第四天的时候就能跟她娘一块上街了,虽然还不能提重物,但是走路基本上不用人扶了。

    对于摆脱了几乎是老太太的状态的朱小琴来说,简直像重新活过来了一样。

    本来小蔡婶子是让她在家好好待着的,但是她文章也写完了,衣服也不着急做出来,一个人在家待着太无聊了。

    主要她也想好好看看镇上的样子,来了这里也有快二十天了,她几乎都是在床上度过的。

    现在没有电子产品能用,她也不想一直看书,进空间也不安全,还是出门转转好。

    朱小琴刚开始的时候有些改不过来,跟她娘说话的时候一直说镇上,镇上,把她娘带的也说镇上了,大家现在都说公社,不过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

    小蔡婶子自己说镇上的时间更久,被带着带着就没改回来。

    因为要等朱小琴一起,出门就晚了些,肉是不要想了,菜店冬天也没什么菜卖,只能去粮店买点米。

    不过就算还有肉,也不能这么买,首先肉票就没了,更何况,一斤肉七八毛,偶尔吃一吃还行,可受不了几天吃一次。

    因为朱小琴这次是准备给她娘和她嫂子做件棉背心,穿衣服里面,所以想和她娘一块去供销社看看,有没有棉花可以买点。

    他们大队不种棉花,所以要棉花也得去附近的供销社买,但是供销社在周林大队,离他们有点距离,一般像这种紧俏的东西,等他们知道再去的时候基本上都没了。

    工厂宿舍出来是一条不是那么平整的沥青路,虽然有些高低但是走起来还是很平稳的。

    走了一段离宿舍有些距离之后,路就有些难走了,到了快到菜店粮店的时候,路又变成了沥青路。

    她穿越的这个乡镇属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虽然是七十年代,但是镇上的很多地方的路已经是铺了沥青的了。

    虽然只有主干道和几个工厂周边的路铺了,就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毕竟现在很多地方都还是土路,只要有人走过就会尘土飞扬,还有些地方土路都修不好。

    也是他们这边的领导有些魄力开了几个厂,要不然是没钱花在这上面的。

    毕竟这还是要为吃愁神的年代。

    本来要直接去粮店的,但是昨天朱父打了电话说今天下午晚点的时候会到,所以小蔡婶子还是想去菜店看看,说不定能碰上。

    还有做小背心要用的棉花,过年前棉花本来就难买,大家都想买点棉花来做棉衣,还有些工人家准备过年结婚的,想收些棉花做两床被子,有需求的人太多了,所以两人问了之后被告知没有,也没有太失落。

    毕竟有才是意外之喜。

    朱小琴和她娘从供销社出来后,有种就是来打个卡的感觉,因为她娘跟她说,基本上都是没有的。

    供销社出来离得不远就是邮局和新华书店。

    她看到新华书店的时候,亲切的不得了,还诧异,新华书店竟然还开着。

    新华书店成立的时间早,她是知道的,但是真的在这里看到,突然有了一种跟后世的连接,有一种跨越时光的相遇的感觉。

    不过她到了跟前看的时候才发现,虽然新华书店的牌子还挂着,但是里面的书很少,都是些语录和一些报纸,真的要等百花齐放,还得到八十年代。

    她在里面走了一圈,发现实在没什么好看的,就去了隔壁的邮局。

    小蔡婶子看女儿确实好了很多,觉得她自己逛也没事,所以在她说想去书店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去了,她则是去反方向的菜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