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223.烤鸭

    其实左邻右舍们最为习惯的就是上姚海棠这儿来找吃喝,从前姚海棠最爱别人上门来要吃喝,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就成了习惯。

    这会儿大家知道姚海棠回来了,而且正在做吃的,那当然不用招呼就赶过来。而且乡邻们不会有朝中大人或者掌柜们那样的顾虑,他们可不知道姚海棠是皇妃,还是最让人敬惧的那位四公子的皇妃……

    正逢着姚海棠把家里的鸭子烤完了,正要上外边去让人再找几只送来,不是每个品种的鸭都适合做烤鸭。云泾河本地的小麻鸭就不合适,太柴没肉斤两也不够。

    云泾河附近有个叫均县的地方,因水好鱼虾蟹多如牛毛,除了淡水河鲜之外,均县最有名的就属均县大黄鸭。肉质肥厚细嫩,有脂有肉,烤出来味道相对较好,这是目前姚海棠认为比较好的。

    但她在吃上总是那么执着,要就得找最合适的,这相对好的还是不够。

    一出门姚海棠就愣神了,一大帮人正在巷口上呢,奇怪的是廷卫的人居然没出动,都安稳地潜着:“呀,大家聚在这做什么?”

    “姚姑娘,又做什么好吃的了吧,我们可闻了好几天味儿了,好不容易找着你这根源喽。”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话,姚海棠看着也觉得倍加亲切,遂说道:“做是做了,可还是不够好,等过几天选了好鸭子再烤了请大家吃。眼下的没二两肉,真没什么吃头,不过那鸭架子熬的汤味道还不错,待会儿回来我请大家架鸭汤。”

    “鸭子?怪不得最近老听着嘎嘎声,原来是鸭叫,听着声还各种各样的鸭。什么鸭不都一样,姚姑娘这是想要什么样的鸭?”

    正要走的姚海棠转念一想,人多力量大,不如请邻居们帮着想想哪里的鸭子既肥美又斤两合适:“我这是烤鸭呐,一定得不肥不瘦的,肥了腻,太瘦又柴容易塞牙。不知道大家伙儿知不知道哪里的合适,要是鸭养在就咱们云泾河附近最好了,方便买卖。”

    “烤鸭?还真没吃过,姚姑娘要上新菜了,唉呀,那我们可得好好想想。”

    “我咱们云泾河的湖鸭就很好嘛,往常炖汤喝总有些肥腻,要按姚姑娘说的,我看湖鸭很合适。”

    云泾河除了小麻鸭居然还是湖鸭,姚海棠也是头回听说:“我怎么没听过湖鸭?”

    “湖鸭一定要养在河里、湖里,小池小溪养不下,姚姑娘要找湖鸭得上河南边儿去,那里的人多养湖鸭。我看姚姑娘也不用去了,我家里就有两只,是南边的亲戚送的,嫌肥一直没吃。”说着那人就转身回自个儿家去了。

    没隔多会儿那人就把两只鸭子弄了来,果然是又肥又刚好分量合适,姚海棠一看就眉开眼笑,果然是人多力量大

    “成,大家都别走了,今天有一个是一个,我请大家吃肉喝汤。”其实这大家也不过五六个人,附近住家不算太多,所以这一时并没有聚集起太多人来。

    众人一听自然答应,大家对于上姚海棠这来吃喝习惯得很,一时间还你回家弄点好吃的来,我回家拿点东西来,以前他们就通常这么吃。大家伙儿回去还把家里人都叫上了,一块儿在院子里摆开了桌子就等着姚海棠的烤鸭了。

    烤鸭还没好,倒是鸭架汤先好了,众人就着汤喝了,春天还是有些凉意的,但一碗汤下去就热乎了,大家的谈性就更浓了。

    这时忽然有人说道:“怎么没见那位杜公子。”

    “咦,难道是没来么,确实没见到那对谁都和和气气的公子。”

    当齐晏来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个场面,众人纷纷揣测着那位“杜公子”和姚海棠之间如何如何了。乡里人说话总免不了这样的八卦,而且这样的八卦总是越说色儿越浓重,到齐晏听到时基本上可以用打翻了颜料罐子来形容。

    没听两句齐晏脸就黑了,不是因为话太难听,而是因为想起这些话是说杜敬璋的就忍不住替那位黑脸。这要是让杜敬璋知道了,廷卫怎么不出来制止一下……

    “咳……”

    众人不知道杜敬璋的身份,但是对于齐晏那就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云泾河的第一位状元郎,谁要是不认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云泾河人。

    “呀……齐大人。”随着这一声,众人纷纷起身,眼看着就要拜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