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秦须一行抵赴梓州之时,谢知远已率拱圣军离开射洪、盐亭二县,正在拔军赶赴涪城的路上。

    他本是不必这么晚才到任的,奈何路上因要照顾尉迟紫菀,不敢加速行程,所以竟比原先预计的时间晚了好几天。

    梓州一路的这个烂摊子和梓州府上下一干官员远比秦须想像中的要令人头疼。

    西南诸路在天朝向来属于荒夷之带,从未有朝中官员愿意主动赴西南诸路任职的,除了知州、通判这样的职差,其余的朝庭总会直接选派本就是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来担任。

    秦须的前任在交接后便由御史台派来的官差押解回京,那人本是天和二年的进士,又是梓州府人,自中进士后便被吏部遣回梓州一路任差,十余年里辗转升迁才坐到这梓州府知州一职,虽有坎坷,却和梓州一路各级官员交情颇好。此次梓州兵变一事因牵扯到兵制改良的施行,前任知州无论如何也脱不去其中干系,这才被召回帝京下御史台狱问罪。

    秦须虽在帝京颇负声名,来梓州前又是朝中新贵、皇上眼前的红人,但梓州一路的官员却没一个买他的账。自他到任后,迎接他的便是不冷不热的态度。但凡秦须想要问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那些下面的官员总是摆出一副不愿配合的态度。

    自入仕起便是一片坦途的秦须一时间自是不能接受如此落差,在梓州府的行事不力让他一下子上了火。再加上本是在两浙路从小长大的他无法适应梓州秋季这潮湿阴寒的气候,平日里府上膳食也是他吃不惯的,人便一日接一日地消瘦下去。

    知州府上特意置了间屋子让尉迟紫菀住,下人只当尉迟紫菀与碧环是随秦须一道赴任来的女眷,而秦须为人清傲,平日里也不同人多说,所以尉迟紫菀究竟是什么身份,旁人竟不甚明白。

    **

    知州府后院里的灶房外站了几个下人,正好奇着探头探脑地向内张望,却没一个敢走进去。

    里面不时有伴着香气的烟飘出来,味道却不像平日里府中厨子做出来的。

    尉迟紫菀在里面灶台前站着,小脸被热气熏得红扑扑,呼一口气,起锅将汤倒入一旁的一个白瓷小盅里。

    碧环在旁边手捏扇子替她扇着,小嘴撅得高高,小声道:“忙活了近两个时辰,就为给他做这么碗汤。小姐,我看他还不一定会领您这份情呢。”

    尉迟紫菀抿抿嘴,不说话,只拿眼睛扫了碧环一眼,然后自己小心翼翼地捧着盅耳慢慢走了出去。

    门外的人见她完好无恙地出来了,马上散至一边。

    碧环急急地跟在她身后,走过那些下人旁低声斥了几句道:“这府里的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围在这儿都在做什么呢?”

    秦须来时只跟了几个随从,知州府上的下人们都是旧人,虽对府上事务熟悉且又能干,却总还是比不得帝京那边的规矩懂事,再加上碧环是从小就跟在尉迟紫菀身边伺候的人,见惯了相府那边的排场,来了梓州这边便处处都觉得自家小姐受了委屈,连带府上一干外人也都让她看不顺眼。

    尉迟紫菀知道自己这回是犯了任性,做出如此忤逆父亲及兄长之事,平常想起来心里也是闷闷的。尉迟决曾私下里托职方司的人给她带过信,讲明了帝京此时形势及尉迟翎的态度,千叮咛万嘱咐地叫她不要在乱上添乱,只等着他想办法便好。秦须因公事焦躁,她每日能见他的时候甚少。梓州这里她举目无亲,唯一能有所依托的除了碧环苏小两个从相府跟过来的,也就只剩秦须一人了。因此尉迟紫菀往日里的顽劣性子到了梓州后竟收敛了不少,人也慢慢地变得淑静下来,不再吵吵嚷嚷耍性子。

    尉迟紫菀两只手捧着瓷盅,一路走到秦须在府上的书斋门前,扭头看了眼碧环,碧环忙上前替她在门上敲了两下,稍推开条门缝,然后退至一旁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