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而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慈禧太后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巡弋于大同江口以北黄海北部,并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策应在朝清军。

    1894年8月16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

    1894年8月18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

    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

    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

    我们来分析一下北洋舰队的覆灭原因吧。

    首先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

    朝廷旧官员的内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洋之外的党派之争,一种是北洋之内的党派之争。

    先说北洋之外的吧,主要有两大派系,一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包括抗议海防捐的张之洞,二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洋务派。这二者之间先是由私人恩怨再到国家政见的不同引起。

    而光绪帝对师傅的尊敬和信任也导致清流派变成了帝派。

    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

    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

    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旨意要求立即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再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李鸿章是问!

    帝党对淮军的攻击首先从质疑其战斗力开始。

    清流言官一直认为淮军畏缩惧敌并深恨痛之。

    同时调湘军等非淮系军队北来的计划在中日开战后就在逐步实施中。

    1894年8月6日,陈湜奉令"募旧部勇丁数营,一俟成军,即行北上"。

    8月15日,翁同龢至友湖南巡抚吴大瀓自请带湘勇北上助战。

    8月21日,在籍布政使魏光焘奉令募刘锦棠旧部数营,即行北上。

    此外,清流中久负时望的疆吏李秉衡也由安徽巡抚调任山东巡抚,以参预北洋防务。

    此外清流派还多次请求调拨滇军、粤军等地方军队北来,以改变清廷倚重淮军之势。

    但问题在于,这些或临时招募或缺乏训练的部队,其战斗力与已经进入朝鲜的淮军,还有相当距离。

    这样的多省部队全部打入北洋,管理上产生极大的混乱,而且由于派系不同,各自纷争不服领导,导致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不增反降。

    帝党打击淮系的主要手段还包括点对点打击淮系文武大员。

    举凡淮军将领和北洋人物,除聂士成等个别人外,几乎人人皆遭弹劾。淮军陆军将领有叶志超等,海军将领及有关人员有丁汝昌、刘步蟾等,李鸿章的幕僚及主办北洋后方勤务人员如盛宣怀等;李鸿章的亲属子侄如李经方、李经迈等。

    御史李念兹甚至有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之语。这些举动是帝党打击李鸿章的一种策略。

    这种打击措施是很致命的,虽然说这些人也不是清白的,毕竟各有各的问题,但是大战在即,临阵换将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带着情绪和问题上阵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顾虑,对战争十分不利。

    其次就是北洋军队内部的斗争也十分地残酷和剧烈。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

    北洋水师创建初期,后备人才不足,所以李鸿章借材于闽,大部分的高级海军将领均来自船政学堂,福建人为主。

    但是李鸿章不希望长期如此。

    只因船政学堂当年是左宗棠和张之洞建立的,相当多的人才都是他们的嫡系,虽然说也算是忠臣良将,然而不是自己的嫡系就很难领导。

    就象是李鸿章的淮军也不服从曾国藩的领导一样,这样的军队派系已经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军阀部队了。

    故1879年,李鸿章正式上奏,将丁汝昌留用北洋海防,充当兵船督操,后担任提督。

    李鸿章又奏请开办天津学堂,想逐渐让新生人才代替来自船政的高级将领,到1894年甲午海战的时候,天津学堂的毕业生已经开始担任二副、水手长等职位。

    但是在这段期间内,北洋水师产生了内部矛盾。

    刘步蟾利用乡情,联合闽籍军官,与丁汝昌明争暗斗,在水师中形成了闽党,逼走了水师教习英国人琅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