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中国古代是一个德治、礼治的社会。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庶民,在生活中把这个“礼”都看得非常地重要。最重要的是四大礼制:冠礼、婚礼、葬礼和祭礼。

    古代对婚礼非常地重视,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意思是说儿子必须要结合“生”字,以延续血脉。结婚则是养育后代,尊重祖先的先决条件。所以,婚礼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会作为“正礼”来对待。

    古代婚礼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称为“三书六礼”

    【一】《三书六礼》风俗

    三书: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共六个礼法,也就是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的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好礼品前去求婚。纳采的礼物用“雁”,而且六礼中五次需带大雁做礼品。

    用大雁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中说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词中所赞美的就是大雁情。

    大雁是终身一侣的,天涯同飞,形影不离,是世间最有感情的鸟儿之一。它最懂乡思,冬去春来,飞行十分有序。古人正是利用大雁的这一习性和美誉,才把其作为贽见[zhijiàn手执礼品求见。]之礼的。

    “六礼”中的前五道程序全由父母决断,只有亲迎这一环节,才轮到新郎新娘出场。也就是说“父母之命”是从相亲开始的,男女没有恋爱过程,却希望他们白头到老,用大雁无疑是男方家长对女方家长和未来儿媳的一种暗示按时嫁娶、信守不渝;夫唱妇随,尊卑有序。

    “问名”是指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

    “问名”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以测神意。

    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

    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等等事宜都周全后才开始“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亲”,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吉”和“纳征”,这两项礼目往往并在一起进行。

    “纳征”的礼品男方一般是:“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指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元宝];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闺女有“老酒甏”之称。

    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

    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上面写明礼品名录后,还写一些吉祥话,一般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

    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回帖”除了写明回礼名录,还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吉语。

    “请期”是指通知婚期。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带着礼品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亲迎”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婚前一两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女方请人铺新床。

    亲迎意义有二:一则表现由从妻居制向从夫居制转变以后,母系风俗的传承。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但同时,它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而“从一而终”了。

    【二】《游子吟》孟郊.诗杜兴成.曲邵瑞娅.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至顺三年[1332年]年的冬天,孛罗的母亲孙窈娘准备和魏王阿木哥去云南儿子那里过春节。

    孙窈娘是魏王的侧妃,她是在众多妻妾中唯一给魏王生儿子的女人。孙窈娘是汉族人,她的父亲是吏部的左司郎中孙知之。听说女儿要去云南看望外孙,孙知之夫妻俩一大早便带着孙女孙文娇来到魏王府送别女儿。

    看到父母的到来,窈娘急忙放下手中的针线,吩咐婢女给父母上茶果。

    孙文娇拿起姑姑缝好的一件衣服,打趣道:“王妃还需要自己做衣服吗?”窈娘看了文娇一眼,笑了笑,却并没有答话。

    坐在身边学做女红的十岁小郡主嗒嗒[孛儿只斤.嗒嗒]说道:“我和哥哥的衣服,打小都是母妃给做的。大哥去南方征战时,母妃给哥哥做了好多好多衣服。这次我们去看大哥,母妃又做了好几套衣服,还给我做了一件呢,等看大哥的时候穿。”嗒嗒说着,脸上便洋溢出自豪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