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好孩子,好孩子!俺们丫头孝顺。”老人拿帕子擦红了眼睛,把暖香搂在怀里,又心疼又爱惜,连土话都讲出来了。

    李氏看到了一丝不屑掩盖的很好,又招呼四个姑娘三个哥儿过来。“来来来,都见见。这是明月,明玉,明珠,明娟。”

    按年龄算,明月最长,明玉和暖香同年,明珠略小,明娟最幼。四人挂着一样的锁子穿着同款秋季夹衣裳,排成一排。明月是糟糠遗留,明玉都是庶出,沉默不吭声,互相见礼,只对她微笑并不说话。明珠是李氏所生,比暖香小一岁,个头却比暖香高些,上下扫了暖香一遍,瞧她衣服光线首饰简单却金贵,心道原来宁远侯府这么好打秋风。

    那挑剔打量的目光相当失礼。前世暖香被那菜市场看猪肉的眼神恶心到,绕过她先拉住了最小的明娟的手。为着这件事,明珠嚷嚷了足有一个月,说她分不清嫡庶尊卑长幼有序。偏偏眼神是虚无的,说到底是暖香敏感,拿不出证据反落了把柄,只好由着她说嘴。

    如今暖香嘴角挂着和善的笑,眼睛微微上翻,也从她头顶扫到了脚面,最后又慢慢落到了她脸上。十分无意的在她鼻梁上停了一停,弯腰屈膝,女儿礼行的标准而又好看。老太太和李氏都感到惊讶,只是一个兴奋,另一个就翻了五味瓶。

    三个男孩,明辉明光明成。前两个都是李氏嫡子,明成却是庶出,与明娟一母同胞,都是红姨娘生的。

    见礼说话叙旧,老太太又问她生辰八字属相,都与记忆中相合。又问她些瓦渡故事。暖香口齿清辨,用词老练,隐下悲伤故事不说,单挑有意思的讲来,描述的趣味横生。连几个有幸长在富贵乡的小儿都听住了。

    李氏原本就以口才见长,一张嘴忽悠的老太太团团转,藏住了多少险恶用心。忽见暖香如此抢风头,心里暗恨:不知哪里来的野丫头!眼神倒是活。以为奉承住了老太太就能在这家里享福了吗?

    老太太抚摸着暖香的手,看李氏:“给姑娘的衣服可都预备下了?”

    李氏立即满面春风的答道:“瞧您老人家说的,这点小事还用您操心?言家哥儿说去寻人的时候,我便觉得老太太拜了那么多菩萨终于起了作用,早早就打发人去做了。尽都是顶顶好的料子。只是姑娘没有亲自挑样子,怕花色看不中。”

    暖香赶忙起身道谢:“有劳婶娘费心了。暖香再不敢挑剔的。”

    其实她知道李氏根本就没有预备。前世她没有路经金陵舅家,而是直接随着言景行和奉旨钦差国公府许琛一起回京。齐家同样是第二天就来接人。那个时候她什么都没有,还是路上添置的几套衣裳,几对钗镯。那时冬天意外来的早,眼见得天泛阴要下雪,暖香冻得缩肩勾腰,偏偏又听信了李氏“缺什么就来跟我讲”的话,便去问自己的衣服做好了没有,为啥别的姊妹都添了冬装,单单落了她的。

    ------却不知李氏是怎么跟别人撕扯的,第二天老太太叫暖香去说话,就变成了“咱虽然富贵了,但也不能忘了艰苦朴素的老规矩。你婶子操持这么大的家不容易你要多体谅。小姐妹们一处玩,却不能为一点东西争竞上下。地是子孙累,钱是催命鬼。”老太太担心贫贱女刚入富贵乡,迷失了本性,好一番苦口婆心。

    那个时候暖香穿着刚缝制好的冬衣,脸皮臊的通红,拳头攥紧了衣襟不说话,只恨不能把衣裳拔下来,甩到李氏脸上。连对老太太都存了芥蒂。回到房间,她憋着一股气操着剪刀将棉衣剪了个稀巴烂。泪水滚滚而下。到现在她都记得那件衣服茜素红的颜色,暗宝相花的纹路,棉絮扯出来,红红白白一团,灯光下好比一只惨死的兔子。

    “哟~小小年纪,气性倒这般大。”李氏如此讲。

    渐渐的,渐渐的,暖香就“刁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