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此时,天色已晚。

落霞艳艳,寒鸦点点,黄墙红瓦,景美异常。

二人在寺门前静立片刻,欧阳明月上前在寺门上轻叩三下。半晌,寺门推开,走出一名小沙弥来,合十问道:“尊客光降,有何贵干?”欧阳明月还了一礼,道:“天色已晚,路过宝刹,劳烦借宿一宿。”小沙弥疑惑的瞧了二人一眼,道:“请进。”

欧阳明月与皇甫十四举步入寺,只听得叮叮两声清磬,悠悠从后院传出。虽是天气烦闷,霎时之间却也只感遍体清凉,意静神闲。小沙弥道:“尊客请在此处稍等片刻,我去禀报师傅。”欧阳明月和皇甫十四齐声应道:“是。”

二人环顾四周,见这庙宇虽亭台楼阁,气势非凡,却陈年古旧,一砖一瓦尽显沧桑。四周随意散落着石碑华表,陈年古迹,透露出过往的热闹与繁华。尤其是大雄宝殿前面台阶两侧的龟趺,惹人注目。这两只龟趺雕的一模一样,背上各负一块石碑,昂首向上,仿佛背负着沉甸甸的历史。

二人走近端详,见左侧龟趺石碑上雕刻《法华经》,右侧龟趺石碑上雕刻《金刚经》。

良久仍不见人来,皇甫十四忽道:“欧阳兄认为,是佛道终能战胜魔道呢?还是魔道终会战胜佛道?”欧阳明月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似乎并不感到惊讶,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皇甫十四道:“请欧阳兄明示。”

欧阳明月道:“明示谈不上,皇甫兄何必过谦?”又道:“经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人生在世,无论何作何为,都可以看做是一场修行。研习武功是一种修行,写字读书是一种修行,弹琴画画是一种修行,甚至吃饭睡觉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无好坏善恶之分。常言道,刀剑可以杀人,但是刀剑也可以救人。刀剑无好坏,关键在人心。正所谓,佛由心生,魔亦是由心生。存善心,做好事之人,本身就是佛。存不善之心,做恶事之人本身就是魔。况且,没有十足的佛,也没有十足的魔。佛可以转化为魔,魔亦可以转化为佛!所以,谈不上什么佛道,也谈不上什么魔道!”

皇甫十四沉吟半晌,道:“欧阳兄说,没有十足的佛,也没有十足的魔。我所了解的佛和欧阳兄所了解的佛倒是有些不同。”欧阳明月道:“愿听皇甫兄高见。”皇甫十四道:“高见那是谈不上的,低见倒是有的。

想当年,世尊割肉喂鹰,摩诃萨青舍身饲虎。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像世尊和摩诃萨青这等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十足的佛么?大魔王波旬贪图享乐,破坏佛法,滥杀无辜,误人歧途,还称不上是十足的魔么?”

欧阳明月抬头一望皇甫十四,道:“瞧你不出,你这扶桑国人对天竺国的佛法,竟也如此精通。”皇甫十四呵呵一笑,道:“班门弄斧,让欧阳兄见笑了。”欧阳明月道:“世尊宣扬佛法普度,众生平等。可是他喂活了鹰,鹰又会捕杀弱小的动物。这岂不是救活了一命,而却又枉杀了许多生灵么?”

皇甫十四道:“生命终将消散,何必争于一时?被捕杀的动物,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救活了另一个生命,这和摩诃萨青舍身饲虎又有什么区别?”欧阳明月道:“既然众生平等,那么就算是世尊,也不能决定一个生命该于何时终结。”皇甫十四道:“依欧阳兄的意思,世尊是不该出手相救的了?”

欧阳明月摇了摇头,道:“不该。十足的不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花开花落,生老病死,天道循环,终则有始。这本是天地育化的道理,亘古不变的规律。世尊,怎么能够为了一己之愿逆天道而行呢?”

皇甫十四道:“难道我们就可以,眼睁睁看着强盗屠戮无辜的百姓而无动于衷么?”欧阳明月道:“皇甫兄此言差矣!鹰并非强盗,兔子也并非无辜的百姓。强盗乃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滥杀无辜不珍惜生命的人,鹰只是为了生存才猎杀兔子。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为非作歹,后者是生存规律。皇甫兄不可混为一谈。咱们为何要学武?不正是为了惩恶扬善,打抱不平么?否则,咱们见了天残地缺虏去叶大侠的女儿,又如何会来华山通风报信?”

皇甫十四道:“欧阳兄既然说,佛可以转化为魔,魔亦可以转化为佛。那么请问,佛什么时候会转化为魔?魔什么时候又会转化为佛呢?”欧阳明月道:“就像在下刚才所说。一个人存心善,则是佛。存心恶,则是魔。一个人究竟是佛还是魔,取决于内心的善恶。归根结底,人总是贪婪自私的,总是有欲有求的。所以内心的善恶也是摇摆不定,相互转化的。”

皇甫十四道:“依照欧阳兄的意思,一个人是佛是魔,要追根朔源其心迹的所思所想了?”欧阳明月道:“正是。”皇甫十四道:“正像欧阳兄所说,人的心迹是何等的复杂。善恶只在于一念之间。如果仅凭内心的善恶,来看待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佛是魔,未免格调太高,无从着手。在下倒是认为,一个人的善恶,要从其行为转化出的结果来看。”

欧阳明月道:“愿闻其详。”皇甫十四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转化出善果,那他就是善人,是佛。如果转化出了恶果,那他便是坏人,是魔。如此清晰判断,岂不甚好?”他顿了一顿又道:“欧阳兄似乎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欧阳明月道:“我已经回答了皇甫兄的问题。正如刚才所说,佛魔相互依托,相互依存。佛道中似乎会夹杂着魔道,魔道中似乎又夹杂着佛道。佛道不可能战胜魔道,魔道也不会战胜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