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王光辉来收山楂,毫无疑问是有成本的,此外,她还想赚几个,一是让自己在这条路上增强些信心,二是聚少成多,聚沙也能成塔呢。
  然而买卖俩心眼,更何况,卖方毕竟有以前的实例在。
  郝振山家的山楂三元一斤卖的,在郝家堡早已家喻户晓。这个消息除了振奋人心外,也让大家满怀期待,希望自家的山楂也能卖出那样的好价钱。
  见人来得差不多了,郝振亮站在村委会门前的台阶上,说道:“大家听好了,废话我就不说了,现在,大家商量一下,看你们各家剩的山楂,打算卖多少钱?”
  “三元一斤!”
  首先喊出价格的人叫郝振全,是郝振山的叔伯哥。此人三十出头,尚未婚配,其主要原因是,家里实在太穷,连万八千的彩礼钱都拿不出,次要原因是,他本人不求上进,平时吊儿郎当不那么务正业,又好打个麻将耍个小钱。由于他长得偏矮,又瘦得出奇,所以,有心眼灵活的人顺应他的嗜好,把一个麻将抽出来给他当外号——“二条”。
  “二条”郝振全喊出了价格,随即,大家一哄而上,纷纷要卖三元一斤。
  “就三元一斤吧,乡里乡亲的,总得一碗水端平吧?”
  王光辉不吱声,单等大家喊完议论完。她没料到的是,大家竟能以郝振山家山楂的卖价为基准。这时她有些后悔了,为什么不先谈好价格再带车来?现在人来了车也带来了,人们却喊出那么高的价,这山楂还怎么收哇?
  “我看这样吧,”郝振亮说,“光咱们要多少钱不好使,咱们听听老板的,看她能给个什么价。”
  “我给一块八一斤!”王光辉高声说。
  就像热锅泼进了凉水,大家立刻炸开了,甚至谁都不相信,老板给出的价格和三元一斤相差那么悬殊。
  “不行,就三元,凭什么你卖自己家的三元,收咱们的就一元八?”郝振全说。
  这话又引起了一阵共鸣,不同意的声浪不绝于耳。
  “就算少给咱点,也不能差那么多呀!”有人喊。
  “是呀是呀,差太多啦!”
  大家乱糟糟地嚷。王光辉冷静地看着、听着,待那片嚷声渐渐平息了,她才说道:“各位大叔大姨大哥,我说给一元八一斤,自然有它的原因。”
  “唉,”郝振全刚喊出这一个字,郝振亮指着他,厉声说:“你闭嘴,你让人家把话说完嘛。”
  郝振全闭嘴。王光辉继续说道:“我说给一元八的原因,因为我也是有成本的。这第一,你们看见这辆小货车了吧?我是花钱雇来的,光雇它,一斤山楂就得加四毛,这就合到两元二了是吧?这第二,我把山楂送到水果超市,我加五毛,,他们卖四元,总体来说就这样,大家说合理不?”
  没有人回答。静默了一下,郝振全说:“那,那振山家的怎么就卖到了三元?”
  郝振山接道:“那可不一样,我家的那是在网上直播带货卖的,是一斤一斤零卖的。还有哇,那次雇车的运费可是我们自己搭的呀。”
  大家面面相觑,看那样子,谁也不明白什么叫直播带货,不过雇车有费用,大家还是知道的。
  “雇车得花钱,这咱知道,可那什么带货,是怎么回事呀?”有人这样提问。
  郝振山答道:“直播带货就是······嗨!说出来你们也不懂,反正就是零卖的。”
  郝振全说:“那你给咱们也零卖呗。”
  王光辉宽厚地笑了,说:“这位大哥,你们这有一千多斤山楂,靠一斤一斤地零卖,那还不得卖烂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