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十月二十九日,以色列悍然发动进攻的第十二天。

    就在前几天,霍林沃斯女士的专访结束了。美好时光总在昨日,她再与乌曼告别后,便拿着行李离开了加沙地区,选择跟随埃及的运输部队返回到埃及境内。

    士兵打仗靠枪杆,记者打仗靠笔杆。

    回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后,霍林沃斯女士发现埃及境内如同乌曼所言那样,政局乱做一团。

    “冲突,冲突导致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之中,军警连忙在街道上戒严。”

    当然这场游行所带来的混乱也不完全是件坏事。

    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批评,对埃及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埃及国内的骚乱不由得引起了美苏两个大国的注意。

    趁火打劫,还是乘胜追击?

    美苏两国鉴于目前英国仍是中东的霸主,仍能保护埃及王国的生存。所以美苏两国在后续行动中还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不宜贸然行动。

    美苏两国团结,仅仅是建立在有着共同敌人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讲,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美苏两国才是真真正正的敌人与对手。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中东战争只是一场小小的插曲,欧洲才是美苏关注的焦点。

    柏林危机,一场由苏联封锁西柏林地区所导致的危机,才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两国沿着各自的占领区边界针锋相对,苏联在柏林至什切青一带增调了四个坦克军,一字展开部署了,包括装备了JS-3型坦克在内的共计32个装甲旅的庞大兵力。

    面对苏联摆出武力解决西柏林占领区归属和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德国统一的姿态。美国最然没有丝毫畏惧,美国针锋相对式的把第五军、第七军和第十八空降军部署到了易北河一线。

    不光如此,美国海外司令部破天荒的公开警告苏联,倘若苏联军队敢胆轻举妄动,美国将要率先对苏联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

    在新一轮世界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情况下,美苏两国哪有心情去干预埃及国内的政治啊!顶多在联合国大会上打打嘴炮,在经济上搞搞制裁。

    美苏两国并没有刻意去打探埃及国内的动向,两国还是主要通过BBC的阿拉伯版块来了解埃及国内发生了什么。

    但就是在两个大国的关注下,BBC阿拉伯语新闻版块在没有与埃及官方的沟通下便直接发表了,霍林沃斯女士这几日在巴勒斯坦的所见所闻。

    霍林沃斯女士署名的文章用万个词汇来描写了她与一个人的经历见闻。霍林沃斯女士是西方世界极力吹捧的人物,想必能被她着重介绍的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吧。

    “乌曼·拉希勒?”

    一个在新闻报道中被霍林沃斯女士不断提及的名字。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名字。

    通过报道,苏联人怎么看都感觉乌曼·拉希勒像是位坚持唯物论的革命者,尤其是他批判西方个体主义和唯心诡辩主义,简直是唯物的不能在唯物。

    苏联真理报对乌曼·拉希勒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大加赞赏不惜褒奖赞美。但对于乌曼的阶级身份,真理报又笔尖一转。这位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还不够进步,他一出生就是埃及反动封建阶级的代表,更是位喜欢幼女的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