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百六十二章 地位,流水线,合作

    “听闻徐老爷家的工坊内,光是熟练的手艺人就有上千之多,本官也对这工坊很有兴趣,徐老爷不妨把详细的情况与本官说说!”

    萧翎一句话切入了正题,徐家的那些银子萧翎暂时还用不着,至于徐月儿那小女孩,萧翎也没有精力处理那感情方面的事情。徐家最能吸引萧翎的,还要数那数千人规模的工坊了。

    能从一名工坊内的学徒,一跃成为手下工人数千的资本家,徐庆南不光是运气奇好,那过人的眼光与大胆的行事也是必不可缺的。这个时代的经济已经高度发达,身家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的富豪已经不在少数,若是放在其他朝代,富豪们自然是会大肆地购买土地。然而这个时代的土地政策不允许个人占有大量的土地,哪怕是权倾天下的重臣或者是富甲天下的富豪。

    因此,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大势所趋,萧翎所幸是遇到了这么一位有资本家头脑的徐庆南,以及其手底下的熟练的匠人。不过这个年代的商人地位相当低下,正所谓士工农商,作坊的工人都比经商的商贾地位要高,即便双方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商人与资本家的财富无可比拟,却缺少与自己财富相匹配的地位。黄老爷子就曾经与萧翎感慨过,生怕自家那身为越州刺史的女婿一下台,黄家就要遭遇灭顶之灾。眼下那刺史卸任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否则黄老爷子那般精明的人物又如何会那样逼迫萧翎入赘黄家。

    想要提高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里,只余下参加科举这么一条出路。然而,商人与资本家的子弟想要参加科举,却不会像士族那般容易,不光在考试资格上多多掣肘不说,最关键的一点,士族们在参加科举时享有“优先录取权”,一名士族出身的书生与一名商贾出身的书生同时赶考,即便商贾子弟的文章不比士族子弟的差,甚至还要好上一些,可被录取的往往是士族出身的书生。

    大地主阶级则没有此方面的考.虑,家中本来就有读书人出身的子弟,有不少还是举人甚至于进士的身份,即便是不在中枢为官,一名举人在地方上起码不低于县令之职,一名进士若是下放到地方,郡刺史是最低的位置了。不论皇帝谁做,都需要仰仗读书人,已经他们背后的大地主。因此地主阶级也被化为了“士族”,在科举上享有特权,也就更容易中举,家中有功名的人也就越多,越多则家族享有的特权越多,如此一来,权势只会是越来越大。

    而商人与资本家们,则因为诸.多掣肘而难以考取功名,天佑的十年光景中,一共产生了三百六十二名进士,其中正统士族出身的进士两百二十六人,地主阶级出身的进士一百零三人,工农阶级出身的二十八人,而商贾与资本家出身的进士仅仅可怜的五人。

    进士的组成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眼下社.会各阶级的地位,士族乃朝廷正统,自然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以及最大的特权;地主阶级虽说比不了那些世家,却也是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工农阶级的生活水平普遍处于社会中下层,能供养出“光出不进”的读书人已经是难能可贵之事,自然难以在科举上扬名。

    只有商贾与资本家,占有了社会上最大一部分的.财富,所享受的待遇却是最低的。若说开国之初朝廷对这些大商人们还有一定的依赖的话,到了眼下的时代,商人与资本家们只剩下一个作用---为朝廷创造财富的工具。

    大商人大资本家们急需得到与自己财富相匹.配的特权与地位,可朝廷却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商贾资本家阶级出身的那五名硕果仅存的进士,没有一人留在中枢,无一例外地打发到地方上去,并且是远离家乡的地方。其他的进士安置地方少说是一名刺史,并且经过几年后就可以提拔至巡抚衙门甚至是重回中枢,若是进六部,一个侍郎也是跑不掉的。可那五名进士却全都在刺史那个位置上做了一辈子,不仅得不到升迁,还有两人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丢官。

    萧翎对这个社.会形态很是了解,当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就是因为资本家们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引发的,资本家们有钱,但是没有权利,因此用钱买来了势力,再用势力取得了权利。权,钱,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诠释。

    商人与资本家们有钱,想要获得权利,只有学欧洲那些“后辈”们将手中的钱财变成势力,然而事实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官府对这些身怀巨资的大商人们向来是防之又防的,否则不说别人,就说黄家那每年数十万两进出的大商户,为何不扶植出自家的几个营头来。

    也得亏萧翎运气好,黄孝仁为其的营统领身份东奔西走时,结识上了经略使陈大人那般贪财的官员,萧翎能从一名推着独轮车带着三五人贩运私煤的贩子,发展到眼下这麾下上万守备一城之地的大员,除了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及超越时代的见识外,那经略使陈大人也为其解决了相当多的难题。

    对于那经略使陈大人,萧翎对其的报答就是真金白银;可对于黄家这般不缺钱财的大户来说,唯有手中的刀剑兵马才是黄家所需要的。说得直白一点,没有黄老爷子当日的器重,没有黄孝仁为萧翎的东奔西跑,萧翎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因此不论萧翎最终是否会与黄家结成姻缘,只要萧字营还在,萧翎就要保黄家老小平安。

    萧字营的势,资本家商人们的钱,若是融合在一起,将傲立于天下。因此眼下能打动徐庆南与萧翎合作的东西,也就是萧翎身后那势大不可指的萧字营。

    徐庆南却不明白萧翎此时的真实所想,还以为萧翎看中了他的那些工坊,想要借武力夺取过去。对于这种预想的情况,徐庆南之前已经好好地考虑过一番,也拖人打听过萧翎为人处事的一些情况,感觉虽说萧翎不似那种飞扬跋扈之人,可其能在短短一年之间由一介布衣发展到眼下的五品大员,麾下上万虎贲,直接和间接杀的人远远过万,其思维想法眼光自然是与常人不同。

    引起徐庆南最大注意的,要数眼下已经在明州城开展经营的明海商号,那家商号虽说规模不大,却是萧字营直属的商号,武官经商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起码说明了萧翎有意染指商业。那明海商号的大二两名掌柜与徐庆南也有一面之缘,大掌柜以前不过是一名店小二,二掌柜以前也是一名普通商人。这一情况给了徐庆南启发,若是自己能够提供给萧翎满意的回报,萧翎就很可能会在自己身上下注,若是自己无法表现出相应的价值,只怕自己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

    一听萧翎询问自家的工坊,徐庆南心中一颤,知道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于是清了清嗓子,道:“回大人的话,在下的六间工坊所制作的东西各不相同,其中一家工坊专门制作官府所需的甲胄,剩下五家分别制作瓷器、丝绸服饰、工农器械、工艺装饰品,以及日用杂货。每一间工坊设总管一人,执事四人,大匠、匠师、工匠、学徒若干。不知道大人是想听听管理方面的情况还是生产销售方面的情况?”

    销售就不必了,若是那些工坊全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哪里会愁销路?萧翎微笑道:“那就先说说管理方面的情况吧!”

    “工坊的总管担负着整个工坊的大小事宜,而四名执事分别主管着生产、运输、原材料以及安全四个方面......”

    “还有管理安全方面的人?”萧翎闻言奇道,都说万恶的资本家,雇佣童工压榨工人也就不多说了,工人们不慎遭遇工伤后,立即是被资本家扫地出门。本想着这个时代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理应有缺陷,没想到竟然还有主管安全方面的人存在。

    “回大人的话,这工坊的生产自然也要保证安全!”徐庆南见萧翎对安全二字很有兴趣,心下大讶,道:“这明州城内的工坊也不都是在下名下的产业,那些熟练的匠人们流动性很大,若是生产方面遇到危险,再被其他工坊一拉拢,只怕都要投到他人名下。前些年一间工坊意外坍塌,压死了好些匠人,那家作坊的老板不仅赔出了大笔银子,还......”

    徐庆南似乎想到了什么,嘴巴里再也吐不出一个字来,萧翎见状,笑道:“徐老爷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那在下就斗胆了!”徐庆南心里一横,道:“那家作坊的老板还被当时的太守大人借题发挥,被没收了全部家产。所以在下也是不敢怠慢,若是真发生那般事情,只怕在下的家业也就......”

    “本官明白!”萧翎摆了摆手,道:“徐老爷你继续吧,不知工坊内的那些大匠工匠学徒等人各是做什么工作的?”

    徐庆南没想到萧翎对这个也有兴趣,恭敬道:“回大人的话,各种生产的原料是由学徒们负责裁剪。过秤、分装,而具体的制作则是有工匠们负责,学徒在制作过程中只起到帮衬的作用。等一件成品制作好了,就由匠师们负责检查,将合格品送入库房,将残次品打回去重做。”

    “等等!”萧翎闻言奇道:“说了半天,那大匠又是负责什么工序的?”

    “回大人的话,大匠本身不参与生产过程,只是根据经验对生产工艺作出改进。不过这大匠人数本来就不多,就拿在下那生产甲胄的工坊来说,学徒一共有近四百人,工匠一百五十人,匠师三十人,而大匠仅仅四人。”

    萧翎听完后微微颔首,这徐庆南的工坊的结构已经接近现代工厂的管理结构,分工也是极其明确,而那诸如分管安全的执事以及改进工艺的大匠更是明州城内其他工坊所没有的,这徐庆南还真是有一套。

    “徐老爷,那一件具体的甲胄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萧翎把身后站着的张鹏叫上前来,让后者将身上套着的外袍脱下,露出了里面的锁子甲。眼下已经到了热天,萧字营的亲卫队自然将皮甲换成了体积更小防护力更加的锁子甲,唯一的缺点就是重了点。

    徐庆南一瞧,当下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就见他走到了张鹏身边,一边摸着张鹏身上的锁子甲一边赞叹道:“这件锁子甲真是精良,瞧那铁环与铁环的接口处,连一点儿缝隙都看不见,感觉其重量并不比皮甲重上多少,真是一件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