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林树妙和顾明听了赵刚的新想法都觉得眼前一亮,林树妙甚至因为赵刚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觉得赵刚是个人才,当面招揽了赵刚。

    赵刚虽然拒绝了,但还是很尽心的为大光化工补充和构建关于“其他工厂接收这批劳动力”的想法。

    对赵刚和劳动局来讲,现在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说服宁海洋的香味美食品厂接受这个提议。如果按照正常小企业来说,能够和近千人的大光化工厂攀上关系,赵刚只要抛出这个橄榄枝,小企业老板都会很主动的包揽剩下的事。

    但宁海洋不同,宁海洋身上有流过血军人的铮铮铁骨,他不是那种一心为钱和盈利的老板。宁海洋的这个工厂更像是为子孙留下的一个小金库,而且他很巧妙的控制着食品厂的规模,不大不小正好合适接手的人经营。

    不然凭着宁海洋在滨江区的群众基础,想把香味美食品厂做大真的很容易。

    赵刚正在思考如何为香味美食品厂和大光化工牵线搭桥,当然最坏的可能就是宁海洋不愿意接手这批多余的劳动力。那赵刚还可以找其他工厂协商,有大光化工的品牌做保证相信是不难找到的。

    林树妙和顾明大概都对自己的工厂很有信心,原来是没想到这个办法,现在赵刚给出这个思路后,大光化工的管理层甚至都没有担心会被拒绝的可能性。

    这就是大企业工厂的底气。

    不过赵刚也不会和顾明他们说实话,赵刚还是愿意试一试再谈行不行,“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都不是赵刚的做事风格,赵刚还是推崇踏踏实实做事。

    赵刚内心里正打着算盘,有人进来汇报说医院那边的工伤事宜已经处理好了。赵刚听到这话心里很高兴,他等到现在就是为了确认新成立的“大光化工意外事故救治基金”能否处理好火灾中受伤的工人。

    等林树妙和顾明把相关的工伤协议递给赵刚时,赵刚看着1个受伤工人的家属签字和手印,知道工伤赔偿这件事终于得以收尾。

    以后即使真的有意外反复,也有基金会兜着。对于劳动局来说,这些受伤工人的签字就代表着接受了相关调停,而且基金会以后会发挥比劳动局更大的作用。

    赵刚到是期待每个厂都能用这么一个内部组织架构,那样劳动局的工作量将大大的减少。但这也是想想而已,小企业成立这些部门会增加运营成本。

    对任何企业来讲盈利还是第一位,只有钱赚到一定量了,才会考虑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这些问题。

    不过宁海洋的香味美食品厂才50个人不到,却有着浓郁的军人风格文化,这是因为缔造者的个人魅力渗透其中的原因。

    赵刚请大光化工的复印了这些受伤工人的相关签字协议,拿着复印件赵刚对林树妙说道:“我现在去宁团长那里拜访一下,看看宁团长的意见。”

    林树妙看着很有精神的赵刚,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小赵科长辛苦了,这次火灾重建你出的力感觉比我这个董事长还多。”

    赵刚客气的回道:“林董太客气了,都是份内的工作。”说完赵刚就告辞离去,顾明这个副总还亲自送赵刚下楼。

    很显然,即使这次重建工作完成后,赵刚也可以和顾明成为朋友,赵刚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获得了企业管理者的认可,人脉和社会资源就是这样在逐渐的扩大。

    赵刚拿着“大光化工的工伤签字协议”复印件回到了劳动局,扫描后又存档起来,赵刚才觉得这件事完全办妥。

    然后赵刚也没有立马去宁海洋的香味美食品厂,而是倒了杯茶在椅子上的喝着,一边休息一边体会着业务科氛围的变化。

    赵刚能体会到,业务科的其他同事看到自己进门后的神情都有变化。赵刚踏进业务科办事大厅的那一刻,他们的脸色突然变得正经和严肃,处理业务时的声音语调也变的端庄,原来有点懒散的业务科办事大厅气氛在赵刚踏进门后突然变的紧凑起来。

    这种气氛就连过来办事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有些人和赵刚比较熟悉,都知道赵刚是刚工作不到半年的大学生,就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赵刚进门后的,业务科的气氛都突然紧张起来。

    这种事赵刚自然不会专门解释,这种气氛节奏的变化只能说明给一个问题——赵刚的磁场已经可以影响业务科的其他人了.这本来是袁年军的特例,但现在赵刚也有这样的能力,虽然还不如袁年军强烈。

    赵刚还要出去办事,喝完茶就收拾收拾准备出去,收拾的过程中还问了下王连金:“王姐,这两天业务科没什么事吧。”

    王连金认真回道:“没有,业务都进展的很顺利。”

    赵刚点点头,又叮嘱王连金说道:“一会我还要出去下,有事给我电话。”

    然后赵刚又想起另一个事:“如果林大队或者朱局他们找我,就告诉他们说事情在处理中,明天我专门去给他们汇报工作,有急事给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