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521工程的重点,当然是TSM材料的合成,但是,合成TSM所需的十余种原料,只有四五种可以在国内市场采购,其余六七种原料在国内根本找不到生产厂家,需要自行研制。尽管这种情况在科研立项时已经考虑到了,也许提出项目的有关人士把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对原料研制的技术难度估计不足,才导致了对原料研制进度要求过高。

    实际上,试验三组负责研制的某种原料需要进行催化脱氢,二组负责研制的引发剂必须进行耦合反应,三组负责的课题则涉及羰基还原,这些工艺在当时面临的技术难度,即使跟合成TSM的工艺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听了三位组长的详细汇报,陈耀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起了妻子范红英曾经说过的话,521工程从一开始就会面对巨大障碍,此话现在得到了印证。

    但是,陈耀华是个勇于面对现实的人,他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尽管面临的困难让人倍感压力,但他并非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短暂的沮丧之后,这位521工程的实际掌舵人迅速打起精神,他告诫几位同事,正是因为存在这么多困难,国家才下达了这项科技攻关任务,要是前面的道路一马平川,哪里还有攻关的必要?

    一组组长马学远认为,要是苏联专家不撤走,面临的困难也许会少些。

    陈耀华不以为然,“那可不一定,据我所知,两位苏联专家只是合成TSM的顾问,他们不管原料问题,因为他们也不懂原料合成,所以,原料研制最终也得靠我们自己。即使对于TSM的合成,他们的意见仅能做参考,据了解,那两位所谓的专家,在他们国内根本接触不到合成TSM的技术机密。其实,现在说这些都没有意义,521工程的成败,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这就是陈耀华的态度,丢掉幻想,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陈耀华跟每个试验组的项目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对他们面临的困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帮助各组制定试验方案和工作计划。

    试验三组面临的脱氢催化问题,组长钱章良认为主要困难在于催化剂的制备、筛选和评价,陈耀华同意这种看法,他建议老钱抓紧时间把工作开展起来,并重点关注催化剂的效能,至于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不是目前关注的重点,可以放到以后慢慢考察。

    试验二组的主要难题在于合成引发剂的耦合反应条件,当时这项研究在国内几乎无人涉足,欧美一些实验室在这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基础研究有不少论文可以参考,但很少见到应该研究方面的资料。跟孙良才做过深入探讨后,陈耀华建议他重点考察反应介质和温度压力的影响。

    试验一组的羰基还原是课题组面临的最大问题,组长马学远尽管性格孤傲,平时一般不愿跟其他人讨论技术问题,现在遇到这样的困难,他不得不跟陈耀华敞开心扉,一番深入讨论后,他们达成共识,决定把试验重点放在还原剂的筛选和反应条件的探索,以期早日攻克这一难题。

    找到了工作重点,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陈耀华要求各位项目负责人团结本组科研试验人员,尽最大可能吸收集体智慧,争分夺秒抓紧时间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成果。

    陈耀华贵为521工程副总指挥,又是TSM研究室主任兼支部书记,但他并不是脱产干部,他本人还担任材料合成课题组的分项目负责人。

    在原料研制期间,陈耀华负责的材料合成课题组并没有太多的事情,除了留下一两名技术人员做些前期准备,陈耀华把组里其他人员分派到另外三个课题组协助工作。作为TSM项目的总负责人,他除了协调各分项目之间的关系,还要负责整个研究室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年左右的紧张工作,负责原料研制的三个课题组陆续传来消息,陈耀华首先得到试验二组孙良才的报告,他们负责的引发剂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不仅解决了耦合反应的难题,还研制出了第一批引发剂样品。

    十多天后,试验一组马学远向陈耀华报告,他们负责研制的一种主要原料,其中涉及的羰基还原已经找到合适的反应条件和还原剂,并打通了全流程。

    唯独试验三组钱章良那里没有新的消息,在上次的联席会议上,老钱虽然也汇报了他们的试验进展,但离最终突破,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陈耀华知道试验三组的工作同样抓得很紧,但他们的科技攻关任务跟其他课题不太一样,他们负责研制的那种主要原料,需要一种脱氢催化剂,不仅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很麻烦,制作难度大,而且考察催化效能也比较费时间。陈耀华理解并尊重科研工作的内在规律,既不向一线科研人员施加过分的压力,也不干预具体工作。

    但是,试验一组和二组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很快就传到钱章良的耳朵里,尽管陈耀华从未崔问,老钱还是有些坐不住了,他跑到陈耀华办公室急切地问:“怎么,他们都出结果了?”

    “什么结果?”陈耀华佯装不知地看着对方。

    “听说小孙和老马他们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是这样吗?”

    “你是说一组和二组的情况呀,他们在关键技术上确实取得了突破,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