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想打胜仗其实也不是很难,首先是要有钱,其次是后勤要跟得上,最后是军队的装备和训练要强。万历自问自己的家底还算殷实,只要不是像大唐那样将战线一直推到中亚去,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可说到军队的训练和装备……

    那可真的是一言难尽了。

    如果按照不同时期来划分,那么我们不难发现,明军的战斗力在明初和明末完全是两个极端。明初的明军算得上是当时全世界最为强悍的军团,拥有那个时代最为先进的火器,刚健雄烈,纪律严明,将士闻战则喜,扛着长枪敢在大平原跟骑兵对冲,干得蒙古骑兵直叫娘。当时的明军可谓名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冯胜……都是世界级名将,在他们指挥之下的明军,战力极其恐怖。而到了土木堡之后,明军的战斗力便急转直下,以前是明军暴打蒙古人,土木堡之后,他们反过来被蒙古人打得连边墙都很少敢出去了。嘉靖虽然不着调,但是在其执政期间明军的战斗力居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也涌现出了一批相当能打的将领,比如说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翁万达、刘天和、周尚文、李成梁等等,这些狠角色在南方把倭寇当韭菜割,在北方接连暴打鞑靼人和女真人,节节胜利,虽然没有开疆辟土,却也让大明的边境获得了难得的安宁,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北方都大体保持和平,这终大明一朝,都是很少有的。

    也是在这个时期,明军的将领根据自身的装备和作战环境,重新摸索军队的训练和战术,比如说为了对抗来去如风的鞑靼骑兵,明军发明了一种总重不过一百八十斤,一名士兵就可以推着四处走的独轮战车……对,就是刘天和战车,并且据此制订了一套颇具威力的战术。明军出塞依据出兵的规模携带特定比例的刘天和战车,发现鞑靼骑兵来袭后立即结阵,将一辆辆战车排放在外围形成一道强有力的屏障,阻碍鞑靼骑兵冲锋,明军则以战车为屏障展开,在蒙古骑兵冲锋的时候依据距离远近,火炮、火铳、弓弩依次投射,在蒙古骑兵进入骑弓射程之前就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杀伤,如果蒙古骑兵冲破战车组成的屏障,便以长矛、长刀、大斧进行砍杀,若鞑靼骑兵败退,明军骑兵便从车营中杀出进行追杀。对于缺少优秀骑兵但绝对不缺火器的明军而言,这套战术再合适不过了,一时间成了北方边军的标准战术。

    戚继光的浙军到了北方之后,沿用的也是刘天和的车营战术。

    戚继光则在刘天和军事改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根据明军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军事操典、后勤体制以及军官选拔赏惩制订,而这些正是戚家军所向无敌的法宝。可以说,这时的明军已经摸到近代化军队的门槛了。只要将戚继光呕心沥血摸索出来的东西推广并且完善,再在火器研发上花点心思,明军便可以重新成为亚洲最为强大的军队,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万历上台后,这良好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刘天和的车营战术继续大行其道,但戚继光摸索出来的士卒训练操典、士官选拔赏惩制度、后勤体系、装备体系等等这些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东西却无人问津。现在的明军依然是那支士卒良莠不齐、后勤和赏罚一塌糊涂、能否打好仗全看将领的水平的军队,刘天和摸索出来的那套战术依然管用,但像嘉靖十六年那样五百明军打得八千鞑靼军队死伤累累最终恸哭而去的战例再也没有了。

    敌人不是死人,随着时间推移,再好的战术也会过时,想要保持优势就必须不断摸索,不断推陈出新。

    至于装备……

    明朝中后期,明军的装备一代不如一代,戚继光就曾怒喷过明军中那些乱七八糟的、质量糟糕透顶的火器,认为明军装备火器种类虽多,能用的却没几样,也就火箭、鸟铳、佛郎机等等这几样还算合用。张居正时期狠抓过军械生产,这个时期出产的装备质量还算不错,但论性能,跟欧洲的比已经差远了。

    此时东亚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军事力量都在大幅衰退或者停滞不前,大明放眼四望,并没有太过强大的威胁。通过与西方的交流,他们也知道西方的军事技术超过了自己,但由于并没有发生战争,他们并不知道彼此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只能发现比较好用的东西就仿制,继续凑合着。有识之士都知道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但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到底应该怎么改进,却没有人说得上来。

    万历没有打过仗,对军事方面的了解非常有限,那么多文臣武将都搞不懂的东西,他更搞不懂。但有一样他却很清楚:如果明军都能装备这样的火铳,都具备龙岩峰那样的枪法,那么,明军完全可以将什么鞑靼人瓦剌人安南人缅甸人摁在地上捶!想想看,鞑靼人的弓骑兵就算使出吃奶的劲也没法在飞驰的马背上将箭射出一百五十步,而明军却可以在这个距离一枪将他们打个前通后透,这是何等赏心悦目的画面?想想都觉得美得很!

    皇帝有令,龙岩峰自然不敢不答应:“小人这就回去做一批这样的铅子,献给皇上和这位大人!”

    万历压低声音说:“此事务必保密,不得对外人泄露半句,否则,诛九族!”

    龙岩峰连声说:“小人一定保密,就算是亲爹也不说!”

    万历这才满意,挥挥手让他退下,扭头对赵士祯说:“赵士祯,你带朕来这里不是要展示你新造的鸟铳吗?开始吧!”

    赵士祯盯着龙岩峰的火铳,眼冒绿光,说:“皇上,臣认为这位小公公的火铳远胜于臣的十倍,臣这件破铜烂铁就没必要拿出来丢人现眼了。臣想借这位小公公的火铳回去好好研究一番,不知道小公公能否割爱?”

    一听说人家要借走自己的心肝宝贝,龙岩峰脱口叫:“这可不行!”

    万历只当没听见,伸手就将龙岩峰手里那支拿了过去递给赵士祯,自己拿着另一支,扭头就走,边走边对赵士祯说:“赵爱卿,你说这铳怎么打得这么远,这么准?看得朕心痒难耐,都想到南海子去用它猎杀几头野猪、驼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