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点心品鉴会”萧梅眼神一瞬亮道,“那你有想好,做什么样的点心吗?!”

    沈玲珑眼底透露出一丝疲惫。对于品鉴会上要做的点心,目前她并没什么头绪。

    纵然这段时间她一直也在思考,如何在传统糕点上做创新,例如,蛋煎白糖糕,香甜软糯的白糖糕加上鸡蛋一起煎,吃起来口感更加香脆~

    但是这种程度的创新,恐怕是难以登上品鉴会的大台。

    想到会内其他强有力的对手,有如在这个领域耕耘数十载的点心大师,李颐德。

    对这次点心作品的分量,她内心已经有了把秤砣。

    适逢最近几乎都是办婚宴喜事的好日子,有几台宴席的菜式,她至今还没完全落实。

    沈玲珑的发小时宁想要在这里办“订婚宴”。

    订婚宴,是男女双方和家长,在“过大礼”之前,确定结婚这桩喜事的重要环节,也是古村这边多年的习俗。

    传统是双方家庭一块儿商量,喜糖、喜果、彩礼、礼金等事宜。

    沈玲珑小时候住外婆家,跟时宁家就隔了两条巷,两人经常互相跑到对方家里玩“翻花绳”。弹指间,这个玩花绳的小女孩已经要谈婚论嫁了。

    “这个订婚宴对我来说,很重要。”时宁洋溢着期盼道。

    时宁的未婚夫周祥,沈玲珑也见过。

    和时宁在一起这么多年,身上的气质一如最初的纯粹,未曾改变亲眼见证着两人从校服走到婚纱,沈玲珑衷心希望,能为他们办一个完美的订婚宴。

    然而订婚宴的菜单早就列好了,却仍迟迟未定下。听时宁说,她爸对菜单上的点心,似乎不是很满意。

    这道点心,沈玲珑已经改过好几回。

    沈玲珑从小在这儿长大,村里头有不少她以前的老师和同学。

    凤厨楼开业以来,她不时总能碰上几位“老熟人”,大伙儿经常来捧场,顺道叙叙旧。

    看到不少朋友已经是成双成对,沈玲珑突发奇想,对莲藕饼又做了些改良,做成订婚宴的点心——“佳藕天成”。

    这道菜无论是味道还是寓意,都非常地贴合订婚宴,可并没得到时宁爸的首肯。

    于是,她稍微转变了思路。

    面向老一辈的顾客,遵循最传统的做法。

    沿用广东“嫁女饼”的制作理念,做了几款酥饼,有华贵绫图案,至显婚宴的荣华喜庆。

    可对方还是不满意,跟女儿谈不拢,最终不欢而散。

    时宁感到非常不好意思,难为了玲珑。

    连一向好脾气的苏秀月,也看得心中发闷:“哎哟,整了这么些天,这订婚宴到底还能不能成呐?”

    阿茵尝过以后,连连说:“很好吃呀。”

    她感觉嗅到了一阵熟悉的配方,隐隐推敲道:“你们确定那位叔,是不满意这个饼?”时宁的遭遇在她看来,简直是同病相怜,似曾相识!

    不知是哪儿来的直觉。

    “八成,是不满意新郎。”

    没想到是一语成谶。

    眼看日子越来越逼近,时宁谈宴席细节的时候坦白,其实,她爸的确是对周祥不太满意,虽然嘴上没说什么,却总是有意无意在闹别扭。

    “我爸那边,咱先不管了。”时宁无奈道。

    “点心就定上次那款酥饼吧,我觉着挺好的。”说起这,她感觉糟心道,“真是麻烦你了,我爸,实在太不讲理了!”

    话虽如此,沈玲珑心里还是感到五味杂陈。

    在她的印象里,时叔叔并不是个蛮横的人,相反,他为人慈祥,也很容易心软。

    沈玲珑还记得,小时候换牙期那会儿,外公外婆不许她吃甜食,哪次逮到她偷吃糖就追着她满村里跑,当时她只得经常跑到时宁家躲着,时叔叔还会替她打掩护

    忽然,沈玲珑记起了一件小事!

    她内心有些雀跃地问起时宁,“你还记得,以前咱到你家玩,叔叔经常带回去的那个饼?叔叔他,是不是特别中意那个口味?”

    回想起来,儿时她们经常能在村头村尾目睹到,有人三五成群在街边经过,手上托着筲箕,在街上高喊道:“福肉饼,福肉饼嘞~”

    福肉饼,与盲公饼、西樵大饼、九江煎堆,齐名为广东佛山四大名饼,在清末民初早已盛行,距今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

    这个封存在岁月间,本是有些模糊的名字,渐渐变得清晰。

    时宁也顿时想起,脑袋里留存的一段陈年记忆。

    想当初,她爸可是街口那档“平记”福肉饼的忠实粉丝。

    每周总有那么几天,家里来了长辈,老爸准会上“平记”买一袋福肉饼回来,再泡上一壶靓茶,和他的老友围在一块儿吃饼叹茶。

    刚出炉的福肉饼圆圆糯糯,面上沾着雪白细碎的粉,看着就让人非常有食欲~

    “不过,‘平记’福肉饼,很多年前就没在做了。”时宁感慨。

    老爸当年的话语仍历历在目,“他那时经常挂在嘴边,说福肉饼是真的有福气~在战争的年代,救了不少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