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回补天一段文字后,有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

    子房是张良,张良谋刺秦始皇不果,藏在下邳,一天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家,老人家故意把鞋子踢到桥下,要张良去捡。张良捡了回来,并帮老人穿好。

    老人又约张良五天后相见,五天后,天一亮,张良就到桥上去见老人。老人已经在等着他,并且说:“你怎么比老人家还晚呢?”

    再五天后,张良比上一次来的还早,还是迟了。第三次,张良半夜时就到了桥头,这一次,他比老人早。老人很满意,把自己的书传给张良。

    这老人就是,秦末汉初的隐士。张良用的学问辅佐刘邦,终结秦末乱世,建立了大汉王朝。

    那么,清朝初期,提出补天构想的思想家,执行补天计划的政治家,并推动清王朝走向康乾盛世的,都是谁呢?

    明末清初有个大学者顾景星,字赤方,因为自比而号黄公。同一样,顾景星也是一个隐者,做学问的人,代表作为《黄公说字》、《白茅堂集》等书。

    他还写有“神鞭鞭石石流血,谁能驱石补天阙”的诗句。这是他的早期作品,也就是清朝刚建立时所作。

    1679年,康熙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顾景星赴京。在北京同曹寅交往密切,有应和诗作。这一年,康熙同曹寅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顾景星已经五十九岁。这一年,三藩之乱即将平息,战乱渐渐远去。

    1700年,曹寅写《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记》,称呼顾景星为舅舅。1702年,顾景星的三子顾昌整理《白茅堂集》,但无钱刊印,就找到了曹寅。曹寅出资刊印。1712年,曹寅去世,顾昌为曹寅整理诗文遗作。

    顾景星同补天与曹家都密切相关,所以,可以确定他就是《红楼梦》中,补天一说的来源。

    另外,顾家在明末战乱时,曾经避乱苏州,顾景星写有《金阊门外》、《春日阊门》等诗。而苏州阊门,正是《红楼梦》中甄士隐的住处。

    甄士隐,谐音真士隐,真名士多隐逸。甄士隐,名费,费,音同废,废,昌,意义相反。

    所以,顾景星父子是甄士隐的原型人物之一。

    顾家曾经失火,战乱中女儿曾经失落,顾昌曾经投靠曹家,都与甄士隐的故事一致。

    玉,本质是石头。石头,需要去补天。也就是贾宝玉,曹家的男孩子,都生来就有补天的使命。曹家是补天计划的执行者。所以,曹寅才会那样严厉地管教儿子,不惜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