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小仙师说的是守望相助吗?这种事,咱们本来就有做啊,可是想靠这个解决那些难题,恐怕就”

    “对啊,一家有难八方支援,镇上的人虽然不是同宗,但却也懂得这个理儿,当然,这得除了少数刻薄人。”赵屠户肚子里还有几滴墨水,不过说的话却明显另有所指。

    “你个杀猪的把话给我说清楚了,哪个是刻薄人?你问问镇西的街坊们,咱崔永明到底是古道热肠的好人,还是自扫门前雪的吝啬鬼?哼!”崔木匠立刻反唇相讥。

    这两个人一个住在镇东头,一个则是相反,横跨整个小镇,也不知到底如何结下的怨仇。以刘同寿想来,大抵也就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或者因性格迥异造成的言语摩擦罢了。

    其他人有的帮两人做证明,有的好言相劝,也有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事情的因果,一时间,三清殿内沸反盈天,乱哄哄的好像菜市场一般。

    刘同寿半点都不着慌,笑吟吟的站在那里,像是事不关己的看热闹,又像是正中下怀,对这样的局面很满意的模样。很快便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随即,一个声音高声叫道:“好了,都别吵了,先听小仙师解释完!”

    喊话的人正是周老板,他不是来许愿求恳的,只是单纯的来还愿的。他一直留意着刘同寿的动向,想着找机会帮忙,就算不能解决问题,多少也要帮几句腔。之前的话题变幻太快,他一直都没插上嘴,这时总算是得了个空。

    老实人爆发,往往比寻常人更有威力,他这一嗓子吼过,众人都记起了正事,连两个当事人都是讪讪的住了嘴,三清殿再次恢复了平静。

    “东山镇是个好地方,大家也都是好人,别说相互之间,当日家师在时,我紫阳观也受过不少人的照顾呢”刘同寿并不急着解释,而是将楚楚说过的话复述了一遍。

    被点到名字的人脸上,都是焕发出了一层光彩,那些没被点到的人,都是一脸懊丧,几个年轻气盛的还小声抗辩着:“他们还不是占了近水楼台的便宜,小仙师你可不能因为这个就厚此薄彼啊。”

    “镇子一共就这么大,有诚意的话,怎地就差了这几步路了?”立刻便有人反唇相讥。虽然还没搞懂刘同寿的真实意图,但是,乡亲们都很现实,哪怕是个先后次序,也是要争的,爱拼才会赢么。

    “好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说大家守望相助不假,但这种互相帮忙是很有局限性的。首先,就是距离上的,姜婆婆,冯大婶,你们其实就可以互相帮忙的啊,梁叔过几天就要去府城赶考了,带个信,找个人不过举手之劳,姜婆婆您为什么没想到呢?”

    “我”姜婆婆愣了一下,随即就想起了刘同寿先前说过的话,“梁家在镇子南边,我家在北面,平时走动的少,一时也不好登门相求啊。”

    “婶子说的哪里话,就像同寿说的,就是举手之劳罢了,又有什么可不好意思的?倒是同寿,你说互相帮忙,难道你听到我求的事了?”冯大婶的面色有些发窘。

    她白天祷告的声音很低,不离近点应该是听不到的,那种事,本来也不好张扬。谁想到刘同寿的脚步很轻,耳力也不错,却是听了去。想到刘同寿的身份,她很快便释然了,却有些疑惑,不知道姜婆婆却怎能解决她的难题。,

    “这事儿其实不难,咱们回头再说。”刘同寿笑了笑,并不说破此节,而是又点了几个名字,都是属于这种离得远,走动少,但却可以互相帮忙的。“大家看到了吧,如果将整个镇子当做一个整体的话,很多麻烦都是可以互相帮忙解决掉的。”

    “小仙师说的是。”众人都是点头。

    其实,别说是东山镇这种地方,就算是那些以宗族为主的村庄,问题也同样存在,和居住距离一样,亲缘也是分远近的,近的可能会走动的频繁,但远的那些人中,老死不相往来的也是大有人在。

    “此外,张大爷,林大伯,你们二位的麻烦也能用互相帮忙的方式解决啊,你们又何苦在这里跪求呢?”

    “咱们?”张大爷就是那个丢牛的。而林大伯则是一个富户,他家有两处作坊,还有几十亩水田,可他家人丁却有些单薄,因此跑来求告。

    这些年江南的年景还不错,也没有外地来的逃荒者,而府城、县城的经济非常繁荣,就算有些失地农民或者流民,也大可安置得下去,于是,就有了林家人手不足的问题。

    说来倒也有趣,这人的苦恼因用工荒而来,不过他却是来求子的。想靠生孩子来解决眼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这还真是刘同寿也只能用很傻很天真来形容了,但华夏老百姓的宗族理念,或者说小农意识就是这样,倒也怪不得林大伯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