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还真不是傅长缨夸张,虽然原主家里两个干部,但哪怕过年也没这么大盆大盆的炖肉啊。

    桌上放着满满当当的一筐白面馒头。

    旁边是一大盆红烧肉,汤汁犹如玛瑙一般,香味四溢。

    挨着红烧肉的搪瓷盆里是炒的鸡蛋胡萝卜丝,红黄白相间十分好看。

    猪肉白菜炖粉条也装了满满一木桶。

    桌上还有一只烧鸡,烤的皮肉流油,让傅长缨看着就食指大动。

    这伙食可真不错。

    革命老区的乡亲们日子过得竟然还挺好。

    其他知青匆忙冲洗换了身衣服过了来,原本旅途颠簸也没吃上热乎饭的人,这会儿看到这丰盛的接风洗尘宴也都瞪大了眼。

    倒也没之前那么抵触下乡了。

    乡下地方虽然没城里便捷,但也好处多多,能地里种家里养,不像是大院里什么都需要票证,无票寸步难行。

    从卡车上下来的知青一共十二个人,一个个的跟饿狼扑食似的吃得香。

    偶尔有肥肉片子掉在地上,还没等知青们去捡,已经有散养的狗冲了过来,飞速的叼着肉片离开,追都追不上。

    曹盼军气得直骂,“下次别让我看到你。”

    一旁郭春燕吃饱了肚子心情也好,咬了口馒头损起了曹盼军,“你怎么还跟狗计较,要不干脆去跟狗抢吃的算了。”

    两人一言不合就大眼瞪小眼起来,傅长缨则是发现了有些地方似乎不对劲。

    村里人瞧到知青新鲜,在这里围观倒是挺正常,不过为什么那眼神……

    “娘,我也想吃肉。”

    妇人听到这话连忙捂着女儿的嘴,“妞妞不饿。”

    “妞妞饿。”

    那女人听到这话连忙把女儿的脑袋摁到自己怀里。

    傅长缨恍然,并非革命老区生活好,这是老乡们拿出了全部家底在款待远道而来的知青们呢。

    这个认知让傅长缨一时间觉得刚才吃到嘴里的红烧肉有些不是滋味。

    那何尝不是老乡们对城市的向往呢?

    “你哭什么,想家了?”

    郭春燕颇是有些无差别攻击的意思,吃饱了甚至有点撑的人总想要给自己找点事干。

    傅长缨仰起头,“没有,你看花眼了。”

    怎么可能看花眼?郭春燕还想要再说,桌子底下有人踢了她一脚。

    年轻的女知青瞪了眼曹盼军,“你踢我干嘛?”

    “不好意思,不小心碰到的,要不你踢回来?”

    就算是再看不顺眼,如今他们都要在这里插队当知青。

    郭春燕没再计较,一转脸发现傅长缨人不见了。

    “她干什么去了?”

    曹盼军耸了耸肩,“大概跟村长聊天打听情况去了吧。”

    他还奇怪呢,傅长缨一路上这么平静,怎么现在反倒是哭了起来。

    关键是眼泪一抹,她整个人又不一样了。

    哪里不一样呢?脑子里有模糊的想法,可就是说不出来。

    曹盼军不再去想,既来之则安之,要是革命老区每天都有这些好吃的,下乡插队倒也没什么不好。

    ……

    几天前接到公社通知时,徐长富就想着怎么安排住的地方,要是弄出个单独的院子自然是再好不过。

    不过这个提议被生产队的支书给否了——

    这群娃娃不见得会做饭呢。

    何况,村里头空着的院子是有,但是那房子多老啊,又漏风还漏雨,知青娃娃们住进去怕不是要戳他们的脊梁骨。

    徐长富思索再三,四月农忙也没空盖房子,索性就生产队开会,把知青分配到村民家暂住。

    等回头知青大院弄起来,再搬走。

    大湾村的乡亲们对这个提议持不同意见。

    好在当徐长富说出“知青由国家提供口粮”时,村民们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

    不吃自家粮食,那就行。

    傅长缨也是在问住的事情。

    村长简单说了几句,瞧着其他知青吃饱喝足,他正式做安排。

    村里头找了九户人家来安置这十二名知青,村长徐长富自然起带头作用。

    想要住他家的知青有点多,零零散散举手的知青有六个。

    毕竟是村里的干部,一来可以和村长打点好关系,二来住在村长家也能吃的更好些。

    谁都不是傻子。

    这局面是徐长富没想到的,他家竟然这么受欢迎?

    村长有些不太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家也住不开这么多人嘛,要不你们再考虑考虑?”

    傅长缨刚才没举手,她看到了刚才那对母女,“村长,我想去这位大嫂家。”

    抱着女儿的苗花听到这话下意识地看了眼傅长缨。